湖南省旅遊景點介紹

回首頁


認識中國-中國簡介

旅遊種類介紹

大陸各省市簡介

大陸各地景點介紹

中國五十六民族

中國各民族節慶

推薦旅遊行程

發現死海的奧妙

        

長 沙 市

桔子洲

桔子洲位於長沙市湘江之中,砥柱江心,西望岳麓山,東臨長沙城,四面環水,儼然似一艘墨綠色的巨艦浮於湘江之上,為湘江中名洲之一。桔子洲歷史悠久,名聞遐邇。宋本《太平寰宇記》載 :“桔洲在長沙縣西南四里江中,時有大水,諸洲皆沒,此洲獨浮上多美桔,故以為名”。《太平禦覽江中記》亦有“昭潭無府桔洲浮”之句。當時名畫家宋迪等曾繪有“瀟湘八景”圖,其中的“江天暮雪”圖畫指的就是桔子洲。
        
洲上原建有水陸寺、拱極樓、江心樓等,點綴洲上,近撫湘流,清寒水氣,蕭疏落木,瀟湘清絕,獨擅其間。樓聯有“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有漁歌”的題詞,為消夏勝地。毛澤東青年時代,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常和要好的同學來此游泳、漫步,在沙灘上進行日光浴。1955-1959年間還曾多次到此暢遊湘江。現桔洲已辟為公園,建有亭廊,公園中央聳立著一塊巨型漢白玉紀念碑,碑上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的“桔子洲頭”四個大字和他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公園?種植柑桔千株,每當秋收季節,桔果纍纍,極目楚天,心曠神怡。桔子洲也是夏日人們戲水游泳的良好場所,現在中部的兩側建有一天然游泳場。

         

岳麓山

岳麓山位於市區湘江西岸。湖南著名的風景區。屬南嶽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南嶽有七十二峰,以衡陽市回雁峰為首,長沙岳麓山為足,故名岳麓。“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古人以此概述岳麓山的山川形勢。
     
岳麓山總面積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碧嶂屏開,秀如琢玉,層巒疊翠,山澗深幽。現已辟為公園。步入景區,古木參天,濃蔭匝地。山澗流泉終年不涸,溝壑中時聞蘭芷芳馨,這一切都令人有林壑優美,澗泉清幽之感。岳麓山遍佈著名勝古跡,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跡可覓,以愛晚亭,岳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為最有名。蒼松翠柏中安葬著黃興、蔡鍔、陳天華、姚宏業、焦達峰、蔣翊武、劉道一、陳作新、劉昆濤等近代革命家的忠骨。
       
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青年時曾常來此山聚會、留連於愛晚亭、清風峽等處,研討國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岳麓山是湖南重要的文化教育區,湖南大學、中南工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大專院校和一些科研單位均匯集於此。

     

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長沙市東南角,與岳麓山遙相對峙,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也是古城長沙僅存的城市標誌。建於何時,尚待考證。據清乾隆《長沙府志》和乾隆二十四年(西元一七五九年)李汪度《重修天心閣記:“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同行衍迤,上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後因只存“天心”匾額,遂稱之為天心閣。舊時閣有匾曰:“楚天一覽”,並有對聯:四面雲山皆到眼,萬家燈火最關心。天心閣兩旁門額寫有“居高明”,“遠眺望”,樓上前後有明廊,三樓設有警鐘。
     
1916年秋,在天心閣右側建有一個午炮亭,正午發炮一響,以利市民校對時刻。辛亥革命前夕,陳作新等在此商討光復計劃。1930年7月,彭大將軍率領紅軍攻入長沙,曾在此召開會議,佈置戰鬥。1950年辟為天心公園。
     
1938年天心閣毀於“文夕大火”,1983年重修,既保持了主閣的原貌,又參照古岳陽樓,增建了兩座二層的輔閣,象鵬鳥的主體和兩翼。三閣以通廊相連接,渾為一體,使矗立於32米高的雉堞之上的古閣,更加壯觀。閣樓高17.5米 ,用60根木柱支撐,主輔閣飾以用花崗石和其他高級石料雕鑿的獅子、葫蘆頭、梅、竹、芙蓉、車、馬、龍等。閣上32個高啄鰲頭,32隻鳳馬銅鈴和10條吻龍,也都古色古香 ,造型別致。今日天心閣,已成為城南的一座新型公園。

    

開福寺

開福寺在湘春街外,是我國佛教禪宗中臨濟宗楊歧派的著名寺院。楚王馬殷創建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西元九二七年),其子馬希範又建會春園,嘉宴堂、祓禊亭於此。宋張栻雲:“長沙開福蘭若,故為馬氏避暑之地,所謂會春園者,今荒郊中時得磚瓦,皆因鸞鳳之形”。
   
宋、明、清各代時修時毀。現寺宇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有佛殿三進,第一進為三聖殿,第二進為大佛殿(即大雄寶殿),第三進為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大雄寶殿1923年重修,歇山頂,脊吻作龍鳳禽獸飾,四角垂有銅鈴,每當風動,鈴聲清脆。正脊中有寶瓶、法輪,直落雲霄。山門額題"古開福寺",石聯"紫微棲鳳,碧浪潛龍"。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通。

      

動物園

動物園位於北區德雅路,緊鄰湖南烈士公園。建於一九五六年,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
    
這裡棲息著來自赤道、高山、大海、沙漠、草原、森林、江湖的野生動物共80多種,1000餘只,其中有大熊貓、東北虎、雲豹等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以及斑馬、狒狒、猩猩、火烈鳥等,還有舉止緩逸、載歌載舞的丹頂鶴、體小伶俐的毛冠鹿、以及大的駱駝、梅鹿、貪睡的大蟒、狡猾的狐狸、頑皮的猴子、絢麗多彩的孔雀、天鵝、鴛鴦、褐馬雞、金雞、學舌的鸚鵡和海洋動物海豹。
    
長沙動物園在飼養和馴化動物方面具有一定成績。園內四季鮮花盛開,景色宜人,各類娛樂、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烈士公園

烈士公園位於市區東北面,是一座融紀念、遊覽、和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屬本市環境優美的風景區之一。該園1950年開始修建,1953年開園。園內面積118公頃。
      
公園西南的小山丘建有烈士紀念塔,塔高58.7米,塔身南向面鐫刻著毛澤東提寫的“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九個大字。塔內是烈士紀念堂,陳列著湖南近百年來著名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跡。堂內莊嚴肅穆,四周蒼松翠柏,鬱鬱蔥蔥。
   
公園內建有各種樓臺亭閣、湖泊、水榭。較著名的有:浮香藝苑、年嘉湖、朝暉樓、羨鮮館、青山橋、兒童遊藝場。新建的湖南民俗村薈集我省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村寨景點 ,建築精諶,景色迷人,風景奇特。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嬋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卷,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製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南郊公園

南郊公園位於市南郊新開鋪,佔地36公頃,1986年開園。公園以自然風光、植物造景為特色,是由樓臺亭閣,花壇水榭點綴的別具風格的山林公園。園內有香樟、杜鵑、銀柏、黑樺、紫竹、粉丹竹等名貴花木兩百餘種。
    
公園內開闢了碰碰船、空中單軌車以及啟發少兒智力的唐老鴨等遊藝設施,其他文化娛樂、飲食設施齊備。幽雅的山林中,是交友談情的好地方。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坐落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風路28號,是湖南省做大的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中國南方有影響的博物館。該館1951年開始籌備 ,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5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785平方米,該館緊鄰公園,環境幽雅,草木蔥郁。
  
湖南省博物館文物藏品非常豐富,其中馬王堆漢墓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漢唐陶瓷、歷代書畫等蜚聲中外。現館內有“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馬王堆墓坑遺址陳列”、“湖南古墓復原陳列”、“湖南名人名勝陳列”,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此外還有一些臨時性的展覽。每年接待海內外觀眾50多萬人次。

     

雷鋒紀念館

雷鋒紀念館在雷鋒鄉雷鋒村,為紀念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同志而建。全館展室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共分三個部分,四個展室,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雷鋒同志生前的模範事跡,和全國人民學雷鋒的典型事例。是對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館內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中央領導同志號召全國人民學雷鋒的題詞。

      

劉少奇紀念館

劉少奇紀念館位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少奇故居為依託建立起來的革命紀念館。佔地面積34000平方米 ,其中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故居、紀念館、銅像等紀念設施。
        
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式的農舍,始建於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現在故居內按原狀陳列,除了按原貌恢復了故居的茅房和瓦房以外,還陳列了190件展品(實物178件,照片12幅)。透過這些展品,再現了19世紀末湖南農家的典型風貌和劉少奇在這裡學習和活動的部分場景。
      
劉少奇全身銅像矗立在紀念館西南100米處的廣場上。銅像高7.1米,四周環繞著蒼松翠柏,使人們得以瞻仰劉少奇偉大光輝的形象。

     

長沙世界之窗

長沙世界之窗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馬欄山麓,佔地39萬平方米,投資三億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湖南省最大的文化旅遊項目,也是湖南省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和拍攝基地。
        
長沙世界之窗將世界奇觀,歷史遺跡,古今名勝以及世界民居、民族風情、世界歌舞藝術表演匯集於一園,展現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它是一座以人類文明史為主線,高層次、高享受、高品位的大花園;一座集世界風情精粹、形象逼真的全國一流的影視拍攝基地。它體現了自然與人文化並重,歷史、現實與幻想共存的精神,是集愉悅性、趣味性、刺激性與深刻的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奉獻給每一位遊客精心製作的精神文化產品。

      

岳麓書院
位於岳麓山東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它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西元九七六年)。宋真宗祥符五年(西元1012)太守劉師道再擴建書院。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頒發經書,並書門額"岳麓書院"。從此,"書院之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學生增至數百人。
      
岳麓書院自始建到清光緒二十九年(西元一九零三年)改為高等學堂,綿延927年,歷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變,至今已越千載,真不愧為"千年學府"。書院建築,曾曆盡滄桑,屢毀於兵火而多次興修。書院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遺構建築群。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進行修復。大門兩邊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對聯,二門閭上有“納於大麓,藏之名山”的對聯。現存遺跡有:講堂、文昌閣、六君子堂、崇道祠、濂溪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經堂、十彝器堂、半字齋、教學齋、文廟、赫曦臺等。
       
岳麓書院自宋代開始,就是名儒講學授業之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材。在南宋時,著名理學大師張栻主持書院時,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岳麓書院有“瀟湘洙四”之譽,將岳麓書院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此外,陸九洲、陳傅良、歐陽守道,明代王喬齡、張元忭,清代王文清、羅典、歐陽厚均、王先謙等都曾來此講學或主持書院,不少重要歷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左宗棠、曾國潘、郭嵩燾、楊昌濟等都曾就讀於書院。書院改為學堂以後,更有大批愛國志士如唐才常、黃興、陳天華等人,以及先烈鄧中夏、蔡和森等都求學於此。1916年暑假期間,毛澤東曾經寄居於此,以後又數次寓居,主編《湘江評論》、《新湖南》進行革命宣傳。

    

麓山寺碑
唐開元十八年刻於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複蓋,清咸豐年間移嵌於岳麓書院樓壁間,現在保存在湖南大學。碑高272米,寬133米,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碑額篆書“麓山寺碑”四個大字,碑文為行楷書,內容敘述自晉太始年間建麓山寺至唐開元立碑時,寺的興廢修葺和歷屆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還描寫了岳麓風光,全文共1413字,因其文采、書法、雕刻都極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稱《北海三絕碑》。該碑是我國著名的唐碑,屬省重點保護文物。

      

白鶴泉
白鶴泉在麓山寺後,古樹環抱,有泉從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相傳古時候曾有一對仙鶴常飛至此因而取名白鶴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騰的熱氣盤旋於杯口,酷似白鶴。曾有寺僧砌石為井如鶴形,刻“白鶴泉”三字於崖上,並建有一石碑。清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糧道夏獻雲在泉上建亭,抗戰時被毀,解放後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欄,頗見風雅。現泉側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鶴泉水沏茶,供遊客品嘗。

       

舍利塔
舍利塔在愛晚亭後右方不遠的密林中。過了楓林橋,便能見到一座形似僧帽的古塔,塔基正方形,邊長約二米,塔高十二米,四角和正面共有五幅浮雕,正面是佛象。塔旁豎一石碑,正面刻有“隋舍利塔”,背石刻有“共建菩提”,外面設石欄保護。宋沙門覺範撰《隋感應佛舍利塔記》:隋文帝楊堅於梁武帝大同七年六月出生於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大興寺中,嬰兒時曾暴病,有尼名“智仙”者,從外至,對楊堅之父楊忠說,此兒大有福,為天佛所佑,不可令居家中,當代為養育,於是楊忠辟館延居,楊堅30歲時,讓他回家,女尼以舍利子數百顆授之,曰:“以此福蒼生”。楊堅稱帝後於仁壽二年(西元六零二年)詔令全國五十二州,在名山福地建塔,分藏舍利子,塔下繪尼之像以紀之。據說岳麓山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

     

半山亭
半山亭在岳麓山半山腰,有一座六方形涼亭,是遊人上山常駐足憩息之所。半山亭的來由,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聞呢。據傳,很早以前此地為半雲庵所在,為上下山必經之路。麓山寺的僧人下山買物,挑擔回寺,常在此歇息。當時,有一燒火僧以“半”字為題,賦詩一首。曰:“半山半庵號半雲,半畝半地半崎,半山茅塊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陰;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間房舍半分雲,半聽松聲半聽琴”。詩傳到主持方丈耳?,大為讚嘆不再令其燒火授以佛經,日夜持誦。此詩對仗頗工,句句用半字,用法自然流暢,氣韻貫通,毫無結屈聱牙之弊。半雲庵雖已久圯,而“半”字詩卻流傳至今,給人們增添遊興。

    

蟒蛇洞
蟒蛇洞在禹王碑北面的一個幽谷中。蟒蛇洞在西晉以前叫“抱黃洞”。相傳宋祥符年間(西元1008-1016年),有個叫張抱黃的道士,在岩下修煉,丹成升仙而去,“抱黃洞”由此而來。據傳張道士升仙後,洞被蟒蛇盤踞,故有蟒蛇洞之名。蟒蛇洞之所以成為名勝,出自一個神奇的故事。據說蟒蛇經千年修煉,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出洞為害。它從洞中吐舌為橋,越過湘江架到河東白鶴觀,一雙蛇眼圓瞪象燈籠,口中發出美妙動聽的音樂。人們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現彩虹般的仙橋,以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仙橋”,但有去無回,葬於蛇腹。當時,荊江二州刺使陶侃以他敏銳的觀察,見“天門”外懸的兩盞天燈寒光逼人,疑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去,頓時天燈熄滅,橋也無影無蹤。後來派人按血跡尋找,在抱黃洞內,發現有一大蟒被射死了。從此,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陶侃為民除害,將他立足發箭的射臺,稱為射蟒臺。

        

愛晚亭
愛晚亭位於岳麓書院後青楓峽的小山上,為一重檐八柱方亭。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山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四周楓樹成林,春時青翠,夏日清涼,深秋楓葉紅傃。“愛晚亭”之名是取唐代詩人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意,由清代詩人袁枚建議而改。亭內有一橫匾,上刻毛澤東手跡《沁園春.長沙》一詞,亭額上“愛晚亭”三字是毛澤東題書。亭中方石上刻有張南軒和錢南園遊山的七律詩,稱“二南詩”。亭前石柱刻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毛澤東同志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經常同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來此學習、登山、露宿和探求革命真理。

   

響鼓嶺
響鼓嶺在雲麓宮後面,嶺上建有一亭,名響鼓亭,供遊人小憩,登上響鼓嶺,用腳跺之,聲尤擊鼓,古人有詩云:“磴道盤空望赤誠,玄都初覺步虛聲,鼕鼕雲外隨人足,響鼓應知不浪名”。因詩中有“步虛”二字,故又稱“步虛嶺”。在亭右側巨石上,有“觀風臺”三字石刻。此是俯瞰岳麓西南風光之良好所在。極目遠眺,水田相接,阡陌縱橫,山巒疊翠,桃花嶺,綠娥嶺歷歷在目。
         
古時桃花嶺一帶,遍山桃花傃麗,相傳每到此時,便有一對青年戀侶在此約會。男者叫祝哥,姑娘叫桃姑。一次不幸桃姑被地方惡霸強佔,她誓死不從,終以自縊而盡貞守。待祝哥聞信,四處尋覓不見。祝哥思念桃姑,一天夜晚,登上此嶺,頓足嚎啕,因足力過重,驚動了山神。山神引桃姑精靈與祝哥相見,痛述慘遇。祝哥怒不可遏,當夜即到地方惡霸家為桃姑報仇。並相期桃花開時作一年一度的約見。故此嶺又稱“想姑嶺”。

        

笑啼崖
笑啼崖在白鶴泉邊山上,這裡地勢奇特,路徑彎曲,樹木龍鐘,崖石鼓突。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個年輕的獵人,叫葛仁。他的勤勞樸實獲得了花仙的愛慕。花仙每天夜?到葛仁家料理家務,日久相愛結成夫妻。第二年得子名元珠,天倫之樂,非比一般。每當葛仁捕獵回來,站在崖頭望到自己幸福的小家,都要會心一笑,這笑聲在山谷中迴旋,經久不息。不久適逢花仙生日,葛仁未歸,花仙不備,頃刻被雷神打入崖石底層。花仙思念丈夫和兒子每夜啼泣於崖下。元珠稍大聞母慘狀,又聞泣聲,心碎肝裂,以頭撞崖而死。鮮血流入崖縫,隨即長出一棵圓櫧樹。此崖映著葛仁的花,花仙的啼,每當黃昏,聲音悠悠縈耳,夜聞其聲,似笑非笑,似啼非啼,故名笑啼崖。

    

盆景園
盆景園在白鶴泉下方,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盆景園。這裡培植和製作各類樹樁盆景和山石盆景,還有許多名貴品種的盆載花卉,紫嫣紅,爭芳鬥傃。
    
麓山盆景園製作的盆景,取材廣泛,造型美觀,多姿多彩。它在充分發揮自己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浙、川、嶺南等各派所長。表現出蒼勁雄渾,清新淡雅,風韻流暢的獨特風格。遊人漫步園中“仿佛舟行山峽?,儼然身在萬山中”,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受。
    
蘭花,我國著名的花卉之一,享有“香祖”、“第一香”和“王者香”的盛譽。岳麓山自古就盛產“麓山春蘭”,花色純白,馨香馥鬱。自白鶴泉而下,匯入愛晚亭前的一條山澗,就稱為“蘭澗”。宋張栻、朱熹都有詠“蘭澗”的詩流傳。朱熹詩“光風浮碧潤,蘭杜日猗猗”,張栻詩“竟歲無人採,含薰只自知”,可見“麓山春蘭”自古有之。現引種園中,同時還集中了國內眾多的品種,春蘭、夏蘭、秋蘭、寒蘭無所不有。蘭,除了欣賞花的幽香外,它那色如翡翠,形如羽毛,極富曲線美的葉片亦令人神往。唐顏師古讚其葉道:“若乃浮雲卷岫,明月澄天;光風細轉 ,清露微懸;紫莖膏潤,綠葉水鮮。若翠羽之群集,辟彤霞之竟然!”這詩情畫意,叫人如醉如癡!

       

吉 首 市

矮 寨
距市區十五公里的矮寨鄉,氣勢雄偉,湘川公路從寨中穿過,是一個風景秀麗、風情古樸的苗鄉集鎮。據《乾州廳志》載:“盤旋盛梯,路繞羊腸,一將當關,萬夫莫過,為乾、永兩廳往來要路。”大路關人稱為“矮寨天險”,為湘川公路上最險的關卡,其地勢之險、工段設計之巧妙在全國罕見。
      
沿公路盤旋而上,則是觀景的最好時機,人隨車移,一層層景色各盡其妙。山腰架有公路天橋,還有巧奪天工的“—”字型路段,並立有紀念塔,以紀念為修此公路而犧牲的民工。1987年立有“開路先峰”銅像,高5.7米,重近一噸,矗立於山巔,頭頂藍天,氣衝霄漢。

     

德夯景區
德夯景區位於市區西郊24公里處佔地580平方公里。在方圓不到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匯集了大小十二條瀑布。高度達190米以上者有10條之多,其中最高的一條瀑布高達216米,為中國瀑布高度之最,這裡溪流縱橫,瀑布飛瀉,群峰競秀,古木奇花、珍禽異獸和苗族風情融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這裡是純苗族區,苗族人民厚樸的風格為德夯增添了光彩。
     
景區的主要景點有:新寨、三姊妹峰、觀音洞、玉鑽峰、天門、畫壁、相依岩、駟馬峰、畫屏峰、德夯村、接龍橋、盤太峰、原始次生林、臘梅林、雲霧峰、椎牛花柱、玉泉門、玉帶瀑布、雄鷹展翅、吉鬥寨、椎牛界、船頭山、孔雀展屏、九龍溪、梭子岩、銀鏈瀑布、海螺峰、九龍門、流紗瀑布、九龍潭、夯峽溪大洞、駱駝峰、燕子峽、瀑布群等。

     

峒 河
峒河發源於湘西的高山峻嶺,全長120公里,景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峒河兩岸主要景點有:河溪古鎮、八仙湖、獅子山、羅漢山、兔山、天門山、天劍峰、太龍洞、陡灘噴雪、曙光、回光、坪郎山、亭留峰、大龍洞瀑布、小龍洞瀑布、矮寨公路奇觀等。如果說峒河是一根彩帶,那麼峒河兩岸的風景就是鑲嵌在這條彩帶上的一串串明珠。

       

王 村
王村位於猛洞河與沅水交匯處,為一有2000年曆史的古鎮,歷史上一直是土司王的都城,現保存有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長街,青石砌成的古城?和土家族居住的吊腳樓。

    

堂樂洞村
堂樂洞:位於市區西郊,距市約10公里。此洞古名“小桃花洞”,為地下迷宮,相傳清乾隆年間吳八月部將楊鼎無曾率義軍入洞打鐵造兵器,故又名“打鐵洞”。苗語“堂樂”譯成漢語即為打鐵。
     
洞由一主洞和若干支洞組成,共三層全長約2500洞高平均約10米,並有天窗等景。有通風口三處,洞內空氣清新,景觀千姿百態,傳說豐富多彩。有長千餘米的潺潺小溪,溪側鈣華如花似草,名“石花溪”。 該洞經過修整已於1986年春節前向遊人開放。主要景點有:迎客廳、跳鼓臺、臥獅坪、相戀坡、雀兒寨、青龍潭、石壁長廊、雷劈石壩、望月樓、接龍橋、觀景臺、石花山、石花溪、南瓜洞、送君亭、苗民起義軍打鐵遺址、古石琴等。

    

猛洞河
猛洞河位於張家界西部的永順縣境內,距張家界市約90公里,景觀以清靜幽深的河水和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主,遊覽區面積4000公頃。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於吉首市南五十三公里處,至今保持著明清建築風貌,岩石板鋪成的街道縱橫交錯,古樸雅致,沱江兩岸多飛檐翹角的吊腳樓。城內有文昌閣、天王廟、奇峰寺、大成殿、朝陽宮等一百多座古建築。
        
城樓垛上有樓房二層,下面有城門,為木質門板,釘有鐵釘,正門上有“升?門”三字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城高10米,城厚4.5米,兩旁設有炮臺。北門城樓有古樓二層,正門寫“壁輝門”三字。電影《邊城》曾在此拍片。

      

乾州古城
乾州城又名乾城,古為苗疆要塞之地。石城?垣逶迤迴環1980米,約二公里。全城有“向日門”、“鴻文門”、“宜化門”三門。明代嘉靖年間在此築邊城近200公里以堵擊苗族人民起義反抗,此城中心成了統治者“苗防”的大本營。
          
古城亭臺樓閣若隱若現,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在此可領略別具一格苗族風情。
      
主要景觀有:乾城古街、觀音閣、文廟、文昌閣、筆架山、小橋煙雨、仙鎮山、美王湖、吳王故址、苗民起義古城場、黃石湖、背子岩、武山等。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在縣城西28公里阿拉營鄉境內。古城最早為唐代初建,初名渭陽城,後叫鳳凰營。現存的城垣為明代所建,係石灰岩的青石結構建築。城周1.5公里,呈長方形城?高約5米,厚1.7米。雉碟箭垛保存完整。
    
古城原有四個城門,現在還剩下東、南、北三個城門,城門洞為圓形建築,城樓有10米多高,飛檐翅角,雄偉壯觀,有擊鼓點將的遺跡。登城遠眺,瞰景甚佳。城內以長街為中軸交織的小巷,明清三代的廳長官駐地和通利衙門的建築尚存。也是我省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 陽 市

君 山
君山在市西南洞庭湖中。是一處使人心醉的地方,又名洞庭山,為洞庭湖的明珠。《隆慶岳州府志》記載:巴陵(今岳陽)之山,其最著者,曰“君山”。君山小巧玲瓏,四面環水,風景秀麗,空氣新鮮,是避暑勝地。古人用“白銀盤?一青螺”的詩句描述它的秀麗。
    
它與岳陽樓隔湖遙望,從岳陽樓下泛舟前往,波涌浪搖’別有風韻。棄舟登岸,瑯環翠竹、茶樹層層‘如置水上公園。君山由七十二個大小山丘組成,總面積約一百公頃。過去曾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廟,現在已經修復的古跡有:二妃墓、柳毅井、朗吟亭、飛來鐘、龍涎井、封山印、射蛟臺、酒香亭、楊麼寨、望湖亭、香椿亭等。還有新建的洞庭山莊、茶樓、酒家、朱檐碧瓦,玲瓏雅致,別具一格,獨有妙趣。
     
民間傳說“君山”之名出自一幅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把這幅對聯的上下聯第一字合起來即為“君山”。島上異竹叢生,君山茶歷為皇帝貢品,“君山銀針”獲國際金獎,還有金龜等珍奇動物。

       

岳陽樓
岳陽樓矗立在西門城頭,臨洞庭,望長江,瞰城墎,氣勢十分之雄偉,是一座“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的高樓,檐牙高琢、金碧輝煌,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罕見,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陽樓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相傳樓的前身為吳將魯肅的閱兵臺 ,唐開元四年(七百一十六年)中書令張說擴為樓閣,名南樓,後更名岳陽樓。宋慶曆四年(一零四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重修,並請范仲淹撰寫了千古流傳的《岳陽樓記》,全文三百七十二字,不僅描繪了洞庭湖,“啣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景色,更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為後世所傳誦,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楷模,自此岳陽樓名聲大震。現主樓總高18.72米,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盔頂式建築。
               
今存岳陽樓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所建,高二十米,平面二百五十一平方米,三層、四柱、飛檐、盔式樓頂,建築工藝精巧,為純木結構,三層三檐,飛檐鬥拱,閂縫對榫,不用鉚釘,全樓由四根楠木金柱通天頂,承擔基本重量。中層四面環以明廊,翹首飾以祥雲、異草、龍鳳、琉璃黃瓦,覆蓋盔頂,楠木大柱支撐,閂縫對榫,套合規整,造型端莊,結構嚴謹,氣勢雄偉。全樓在建築學、美學、力學、工藝學等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確有非凡之處。
     
登樓憑欄遠眺,可飽覽洞庭湖“天水一色、風月無邊”的景色。歷代著名之詩人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歐陽修、陸游等都登樓抒懷,留下千古名句。樓壁鐫刻許多名家詩文,尤以《岳陽樓記》木屏最為著名。該屏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重修岳陽樓時大書法家張照所書。

        

二妃墓
二妃墓在君山東麓山腳下,又名湘妃墓。傳說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他的二妻:娥皇、女英登上君山,悲慟而死葬此。墓為石砌,石碑刻“虞帝二妃之墓”,墓前立石柱,雕刻精緻。墓前兩旁也立有石碑,上刻歷代文人墨客讚嘆君山的詩詞和二妃畫像。墓周長滿了斑竹,據傳為二妃攀竹痛哭,眼淚灑在竹上而成。

    

柳毅井
柳毅井在龍舌山尾部,原井邊有大桔樹,故又稱桔井,是神話傳說中柳毅傳書入洞庭龍宮的地方。井重建於1979年。井壁有一巡海神浮雕,手持寶劍,傳為柳毅入龍宮時的引路者。
     
離井五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水中,這就是柳毅下龍宮的道路,道兩旁壁上有蝦兵蟹將浮雕,為迎接柳毅下海的場面寫照。

         

朗吟亭
朗吟亭在龍口左邊山頭,是兩層、飛檐的方亭,亭側有長廊,因呂洞賓“朗吟飛洞庭湖”的詩句而得名。傳說呂洞賓在岳陽樓喝醉了酒便朗吟詩歌“一劍當立又飛去,洞庭驚起九龍眠”。“飛”到君山後,以清香洗足,在山頭高臥,於午夜玩月。據說他“指洞庭為酒,喝時浩飲;君山作枕,醉後高眠。談笑自如,半是瘋狂半是仙。”朗吟亭為呂洞賓傾酒高吟、醉臥酣眠之處。登亭可欣賞船從天外來,雲在水上浮的洞庭大觀。岩下有一水池終年不涸,即為呂洞賓洗腳處。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面積為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洞庭湖啣遠山、吞長江,碧波萬頃,素以氣象萬千、美麗富饒聞名天下。
     
現在的洞庭湖已被分割成許多大小湖泊,其中以東洞庭湖最寬廣,岳陽即在東洞庭湖的岸邊。這一帶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魚帆點點,鷗鷺翔飛。春秋四時景色不同,一日之中千姿百態。前人描述的“瀟緗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以及“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這一帶流傳著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散佈著許多名勝古跡。泛舟湖上,東望岳陽樓,黃色琉璃瓦鋪蓋的盔式樓頂,掩映在綠樹叢中,金碧輝煌;古樓南面的慈氏塔,高聳在湖岸,倒影浮光。回首西眺,秀麗的君山如一顆青螺,在萬頃銀波中,若沉若浮。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的詩中,對美麗的洞庭湖作過反復的吟詠。此後歷代文人騷客,各以自己的彩筆,描繪出一幅幅洞庭美景圖。南朝詩人陰鏗以“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香流杜芳香”的詩句,讚美洞庭春色;唐朝杜甫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來形容洞庭湖的雄偉壯闊;劉禹錫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一青螺”,來描繪洞庭湖的秀麗姿容。
    
壯美的洞庭,特別有詩情畫意,泛舟其間,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任弼時故居

任弼時故居:位於湖南省汨羅市弼時鎮唐家橋,踞長沙市40公里。
    
故居新屋係任弼時曾祖一輩所建,具有江南農捨得建築藝術風格,磚木結構。它坐東向西,北倚山丘,面臨水塘,四周竹木林立,總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屋為前後三進,加一罩頂,飛檐垂瓦,對稱結構。新屋四周圍?如帶,憑添幾分詩意和神秘。乾門後建廣場,翠柏排排,鮮花簇簇,蔚為壯觀,任弼時同志的巨大銅像,聳立其中,與青山相伴,和日月同輝。任弼時同志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魯肅墓

魯肅墓距岳陽樓一公里。墓堆高大,周圍砌有石欄,東西向,墓前豎一石碑,上刻“吳大夫魯公肅墓”,為清光緒間立。兩側有石階可攀緣至墓頂,頂上築有小六方亭,供遊人小憩。

    

杜甫墓

杜甫墓在平江縣小田。墓高出地面1米,徑2.6米,一室二耳。墓碑上題“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交貞公墓”。杜墓前面有一棟祠廟式建築,正門上方嵌一塊石匾,刻“詩聖遺阡”四個大字。附近的杜家洞,多杜姓居民。

      

屈子祠

屈子祠位於岳陽汨羅玉笥山上,係清乾隆年間所建。有正屋三進,中、後二進之間有過亭,前後、左右兩側有天井。建築系單層單檐,磚木結構,四壁石板鐫刻歷朝吊屈原詩歌詞賦,正廳以巨木雕刻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後殿矗立著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
   
屈子,即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中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因讒被逐,輾轉來到汨羅江邊玉笥山居住。西元前278年,因感救國無望,於汨羅江投河自盡。屈子祠為後人紀念屈原所建。
     
屈原墓位於玉笥山東北5公里的烈女嶺。墓為一高大封土堆,矗立於山脊,遠望如小阜。有疑冢12,其中一墓有“故楚三閭大夫之墓”碑。

   

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潭水很深,是屈原投江殉難處,有石碑記其事。
    
當地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於洞庭湖一帶後,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想到處於戰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他更痛心。西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陳。屈原驚悉後 ,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經漢水北岸,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首都郢,然後南行至今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後一章後,在此懷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騷壇、屈原墓群等古跡和遺跡。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汨羅江畔的百姓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以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南湖公園

南湖公園在岳陽市南面,過去稱角子湖。“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舟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讀罷李白這首遊南湖的詩篇,足見南湖自古就是著名的風景區了。南湖西連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面白鶴山與南面的龜山對峙,南津港大堤象條長長的細帶把二山聯繫起來,為二湖的分界線。
     
湖中有景——龍山,是一座長4公里,高130米的起伏山丘,自東向西,宛如一條巨龍飛騰水面,龍山前面有九個獨立的小山頭,一字兒擺向洞庭湖,酷似九隻烏龜被巨龍飛趕,競游水面,為“一龍趕九龜”之勝景。湖域文物古跡甚多。南湖北岸六個半島均種花植茗,芳草點綴其間,令人心曠神怡。不少建築和旅遊專家認為將來的南湖完全可與杭州西湖媲美。
    
南湖養殖各種魚類,夕陽西下,可泛舟觀賞捕魚奇趣。岳陽名宴“全魚宴”的主要餐料出自於此。
      
為省自然風景保護區。現修有百多條遊路,設有百多只遊船,遊人泛舟湖上,可飽覽這無邊風光。

     

慈氏塔
慈氏塔:位於岳陽樓南五百米的湖濱。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存塔係宋朝重修,為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建築。塔型高拔挺秀,蒼勁古樸,八角七級,磚石結構,高三十九米。佔地四十六平方米。第二層起,每層有小佛龕,各層塔檐下無鬥拱,用迭澀作法,檐角懸吊銅鈴,隨風作響,體現了唐代塔型的建築風格,塔頂置二噸重的鐵相輔。相傳建塔用費不敷,有寡婦慈氏相助,得以成功,故稱慈氏塔。

      

龍涎井
龍涎井在君山龍舌山下,背山面湖。相傳君山的地形為“烏龍臥水”,站在龍口,左山為上顎,右山為下顎,顎上下邊各有一塊伸入水?的基石,叫做“龍牙”。中間有一長形小丘,即為“龍舌”,在“龍舌”下面有一小井,井的中間有紅石一方懸於井壁,終年溼潤不幹,不時有水珠滴於水中,叮咚作響,據說此石為龍舌尖,井水為舌尖上滴下來的涎水,故名“龍涎井”。相傳用“龍涎井”的水泡君山茶,喝了百病皆除,長生不老。現在的龍涎井為1979年按原貌修復的。井口直徑為0.84米 ,井內米黃色岩石活象龍舌,泉水從岩石上注入此井,一點一滴,倍象涎水。距井不遠處,有一對雕龍柱坊鐫刻有“龍涎井”三個大字。

    

封山印
封山印在君山東側,湖水之濱,有一塊狀似大印的青石,上刻“封山”二字,旁有一印鈐,傳說秦始皇南巡至君山時遇大風浪,問博學之士,答以湘水神作患。秦始皇大怒,罰刑徒三千,砍伐山上的樹木,放火燒山,並令人石壁上陰刻出幾顆大印,以示鎮壓,後人稱“封山印”。今尚存二印,長1.2米,寬0.8米。字跡清晰可辨,筆力蒼勁。

     

酒香亭
酒香亭在君山中部的酒香山峰上,掩映在翠竹藤蔓之中。入亭小憩,不僅鳥語花香,更有一股隱隱酒香撲鼻。原來此山中生長著一種開黃色小花的青藤,花香帶著酒味,這種藤叫酒泉藤,傳說用藤上小花釀的酒,喝了長生不老,可以成仙,這事傳到漢武帝耳?,他便派使臣欒巴率領男女數十人趕來君山,取回了仙酒。酒到京城,卻被當時能言善辯的臣子東方朔偷飲了。漢武帝得知,“龍顏”大怒,要將東方朔斬首。東方朔不慌不忙地奏道:“如果喝了此酒真會長生不老,可以成仙,皇上就殺我不死,如果臣被殺死了,此酒皇上喝了也不會長生不老。”武帝無言以對,便赦免了他。這事傳到了君山,人們便在酒香山修了酒香亭,以為紀念。如今的此亭,為一九八一年恢復,佔地近三十二平方米,高六米餘,為四柱方形、磚石木混合結構,古香古色,富有詩意。

    

常 德 市

桃花源風景區
桃花源風景區位於桃源縣城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四十三公里。她與大庸市武陵源風景區和湘西自治州吉首,鳳凰、猛洞河風景區相連,構成湖南西部的旅遊大片。
    
桃花源風光是因其與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世外桃源風光十分相似而成為古今聞名的旅遊勝地。桃花源面臨滔滔沅江,背倚著巍巍群峰,境內古樹修竹,奇藤異草、清泉小溪、石階曲徑,亭臺碑碣,倣若仙境。整個景區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在公路以北的桃源山,一部分在公路以南的桃花山。自晉至明,以桃源山為主;自明以後迄今,則以桃花山為主,現在的中心風景區在桃花山一帶,有二十多處景點。
   
桃花山名勝古跡有:問津處、後門洞、爛胎湖、水府閣、桃花溪、桃川宮、煉丹臺、空心杉、佳致碑等,因時代久遠,自然災害和人為作用,大都遭毀僅存遺址,尚存的有問津處石碑,“芳草鮮美”的爛胎湖,清澈明凈的桃花溪,以及位於距桃花源門樓半公里處的佳致碑。碑高二百四十釐米,厚二十六釐米,正文“桃源佳致”,字徑四十七釐米,上款“唐劉禹錫題明趙賢書”,下款“光緒十八年餘良棟重修”。現建有碑亭,飛檐翹角,金碧輝煌,亭周植物松柏花草,莊重古雅。

      

鐵經幢
鐵經幢原在德山山麓,現已遷入濱湖公園,幢座呈束腰形態,其邊緣刻有雲蓮紋飾,幢用白口鐵鑄成圓柱形,下大上小4.335米,其底部直徑為0.9米,重1520.8公斤。結構分二十層,倣木建築,在第八、第十一兩層的上部俱有出檐,八面挑角,下端鑄浮雕及圖案,中間則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捐獻造幢人及其官職,屬北宋的遺物。
    
經幢是宗教紀念性建築物,一般石建,而此經幢卻用生鐵鑄成,倣木結構,在我國現存經幢中少見。屬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清真寺
清真寺在人民東路,元末明初建,是伊斯蘭教宣傳教義、教律的講壇及宗教活動,婚、喪禮儀場所,現存大殿和教長辦公房等建築,佔地1000平方米。古寺大殿為宮殿式木質結構,分前後兩進,白?赤柱,宏偉壯觀,殿頂及四壁上方鑲有木刻花卉圖案的板片,精美別致,窯殿凹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後殿上方挂有“教傳真統”匾。大殿前上方挂有“古今惟一”匾。

    

夾山寺
夾山寺在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三板橋,寺周山環水繞,靈秀所鐘。唐鹹通十一年始建,宋神宗、元世祖時曾予修葺,因有“三乾禦修”之稱。又因山門與大殿相距甚遠,故有“騎馬關山門”之說。
       
現存清建的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下檐外?不用柱而用磚?,翼角起翹,不用木構,而用四十五度磚?,自金柱砌至檐柱,高出下檐成弓形。創制獨到,殿內有北宋年間的鐵鐘。宋代著名的圓悟禪師住此,著有《碧岩集》,遠傳日本、朝鮮,被視為佛家之寶典。清順治初有奉天玉和尚住持,後圓寂,葬於寺旁。
   
乾隆時,澧州知州何璘,巡視至此,訪問僧俗,撰《書李自成傳後》一文,言“奉天玉”即李自成僭號。近年在寺西側發掘到奉天玉和尚墓誌銘和“獷符碑”,又於廟?中偶得梅花詩木刻版,從而引起史學界對李自成歸宿問題進行新的探討。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王洞
龍王洞在望羊橋鄉境內,距縣城三十八公里,與武陵源風景區同在一條旅遊線上。是一個造型奇特的大溶洞,全長五公里,南部有仙人洞、龍女洞,北部即龍王洞,南北三個洞渾然貫通。
     
龍王洞前是一平如鏡的龍涎湖。洞中蕩槳三百四十米,不僅可以領略水上洞天的幽趣,沿途還可飽覽玉影池、芙蓉閣、象鼻岩、三足象及水下蓬萊等奇妙風光,令人情趣橫生,心神怡然。
   
洞中景觀大都顯得溼漉漉,水靈靈、嫩生生,有的白如瓊雪,有的黃如純金,有的傃若新橙,且有陰河潺潺,清泉汩汩,細流叮咚,可謂聲色並茂,水陸交融,形成了洞中鮮嫩柔美的和諧天地,具有一種嫵媚的青春美。
    
洞府中步步有景,處處藏珍。僅已開放的一點五公里地段就已發現大、小景點近五十處,而且各個景點分佈均勻,有的雄偉壯麗,有的玲瓏剔透,或交錯相呈,諸如朝龍殿、河馬岩、淩霄殿、玉皇頂、鎖龍潭、孽龍峽、槐蔭仙樹、神龍護寶、瑤池仙鏡、迷宮、醉仙臺等景觀,無不酷似畢肖,形神兼備,叫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故有人稱龍王洞是“洞中畫卷,地下畫廊”,堪稱人間仙境。

    

澧州古城
澧州古城位於洞庭西岸,澧水下游。北連荊襄,南接武陵,西通巴蜀,東瀕雲夢,乃九澧門戶。
  
澧州歷史悠久,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西元五百五十五年),始置澧州,唐、宋、元、明、清亦多稱澧州。1912年廢州為縣,以澧水命名,相沿至今。
     
澧州古代文化,燦爛豐富。屬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有花瓦寶塔、文廟、余家牌坊等;古建築還有遇仙樓、澧州古城?、蜚雲塔、松竹石拱橋、花瓦石拱橋等。
   
澧州古城風景秀麗,原有城內八景和城外八景,遺址均存,風韻不減當年。境內還有傳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夫人安營紮寨之處的“夫人寨”,遺址尚存。民間故事“孟姜女”,傳澧州的新洲為她的出生地,附近嘉山上有姜女祠、望夫臺、洗衣石等遺跡。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在澧縣車溪鄉,為一節孝坊,清道光年間的湖南巡撫院為餘羅氏終年守節所建。高十五米,寬十米,全部用祁陽白石砌成,計三層,牌坊正面作“八”字形,上部飛檐挑角,結構雄偉堅實,枋柱俱鏤空或浮雕人、龍、鳳、花、鳥等紋飾,玲瓏剔透,細緻精巧。屬省重點保護文物。

      

壺瓶山自然保護區
壺瓶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南坪河鄉,面積十五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一千七百米,最高兩千零九十九米,為省邊境第一高峰,由二迭石灰岩與石英砂岩組成,南、西、北三面險峻,坡度可到七十度,其中神景洞、頂平一帶有二十多萬畝原始次森林,核心保護區十萬畝,樹木多達六百七十八種,珍貴樹種有二十二種,屬國家保護的樹種有珙桐、鐘萼木、領春木、楠木等二十二種。名貴藥材有白三天,天麻等五十七種,昆蟲二百五十種,鳥類十二種,獸類四十種,是一個少有的生物基因庫和天然森林園,又是一個風景勝地,有詩云“好個壺瓶肚?空,可惜梁山往後鐘,不愛荊州繁花地,翻身置到太和中”。還有“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李白詩句。
保護區的特點是樹木分佈廣,數量多,個體大,樹齡高,區內珍稀動物較多,尤以近年發現的白化動物,具有很大科學價值。

     

桃花源牌坊
桃花源牌坊立於湘黔公路旁,是一座氣宇昂軒的門樓式牌坊,它就是進入桃源仙境的山門。牌坊上方匾額為遒勁有力的魏碑體“桃花源”三個字,兩邊的對聯分別為“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桃花林
桃花林穿入門坊,便進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這裡桃林密茂,每當春暖花開之時,桃花如火,花樹枝頭,濃淡相間,有的鮮紅如碧血,有的傃麗如胭脂,千樹萬樹,織就花的雲錦,再現了陶令筆下的意境,耐人尋味。

     

窮林橋
窮林橋隱於桃林之中,單拱石欄,旁邊便是水清如鏡,汩汩長流的桃花溪。橋頭立一塊桃花碑,碑刻張旭吟詠桃花溪的名詩。窮林橋因《桃花源記》中“欲窮其林”而得名。

      

菊 圃
菊圃立於延至館舊址,初建於明代。因陶淵明酷愛菊花而建,菊圃建築氣宇軒昂,廊廡繚繞,屋宇盤錯,並點綴以亭閣。圃後有陳列館,展陳古今名人題詠桃花源的字畫和數百件文物。每當秋天,芍藥凝霜,丹菊競放 ,令人賞心悅目。

   

方竹亭
方竹亭這是一座明代建築,八面八角、三門四窗,亭身潔白,亭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為磚石結構,亭林?厚過一米,內頂為半球形,亭內立古碑數塊。當你漫步輕語於亭內,會發出嗡嗡和鳴。難怪清人唐子木曾驚呼:“方竹亭前萬竿竹,夜來時聽隔林鐘。”亭後方竹叢生,山坡婀娜的鳳尾竹,濃蔭低垂,蒼翠欲滴。

      

秦人古洞
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相傳,真正的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下數十步右側的山坳?,古時候,這裡紫霧騰騰,笙歌陣陣,確屬仙境。這便是陶公《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那個古洞,後來由於地殼變動,山石塌陷而被填沒。現在的洞是後來人工開鑿的,洞不及人高,深不過幾十米,遊人可穿洞而過,仍能領略眼前豁然開朗的意境。

      

水源亭
水源亭傳說這裡是仙人經常出沒對弈之處。亭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十八年餘良棟重修。其取《桃花源記》中“林盡水源”之意。現亭內設有棋盤石凳,遊人可登高俯盤對弈,過一番悠閒舒適的“神仙”生活。

       

遇仙橋
遇仙橋是一座橫臥桃花溪上的遊廊式風雨橋,相傳古代桃花源附近有一美麗姑娘,當地惡霸想強佔為妻,母女順山逃跑,在此橋遇一老翁,母女向其哭訴原因,老翁帶他們至秦人洞,用手一指,洞門遂開,母女人洞避難,故名遇仙橋。

      

豁然軒
豁然軒出秦人古洞行數十步,山的右側一座三開間磚木結構的祠堂式建築。它深隱於綠蔭之中,環境十分幽靜。門額上有“別有洞天”四字匾額。對聯為“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

   

桃花觀
桃花觀座落在桃花山主峰。觀外兩旁有提著“秦時明月,洞口桃花”的對聯,觀內懸挂著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分外古雅,耐人尋味。在觀的兩廂,有唐代所建的“躡風”、“探月”兩亭相對峙立,宛如鵬翼,遊人登臨,頓覺眼界開豁,心曠神怡。觀院有兩棵據說是唐代所植的羅漢松,如兩位老翁隔廳臺相望,蒼勁偃蹇,扭曲盤錯。它們象撐著兩把巨大“華蓋”,把整個桃花觀都覆蓋在綠蔭之中。

       

懷 化 市

鼓 樓

鼓樓分佈於平陽鄉、隴城等地,是侗族人民的特有建築。平面為方形,純木結構,重疊檐樓,有二至十一層不等,用八、九、十、十六或十八柱組合而成,高達40米,屋頂變化豐富多彩,翹有各種飛禽走獸飾,封檐板和屋內大梁多施彩繪,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形狀很象個胖胖的寶塔;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芙蓉樓

芙蓉樓在黔陽縣黔城鎮,為紀念唐代詩人王昌齡而建。古人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
  
主樓背廓臨江,主體系清代建築,純木結構,正面三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有明軒可供遠眺。周圍有冰心玉壺亭、聳翠樓、半月亭等古跡,與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妙佈局,構成了“登眺則群山拱翠,俯視則萬木交陰,沅水自北來環其下”的壯麗景象。樓側豎立了八十多塊歷代名人題詩作賦的鐫刻、碑石,其中有《王昌齡宦楚詩》十五首,以及顏真卿、岳飛、米芾等人的手跡。
    
芙蓉樓四周環境清幽,竹木相錯,綠蔭如蓋、奇草生芳。江面可泛舟,河灘可野炊。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縣城,建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宮內建有亭臺樓榭,飛檐鬥拱,寬廣莊嚴。天后宮石門坊雕技精湛,鏤空鐫深,極盡傳神之巧。
     
門坊高11米,寬6.3米,貴州大青石壘砌,呈門樓形。兩側雄獅蹲踞,前有青石雕花欄杆圈圍成臺,中間十五級臺階入門。門坊除2.5米寬,2.6米高的門洞外,上下左右均為青石浮雕 ,共五十幅。大幅石雕有2.5平方米,小幅的有0.3平方米,魚龍鳳獅、花草樹木、神鬼人仙,形象生動逼真,畫面清晰如故,或一幅為一典,或數幅合為一典,如“孤洞勁竹”、“永慶昇平”、“天王巡天”、“獅子滾繡球”、“武漢三鎮”等,均各為一幅。如“八仙飄海”之類,則八幅為一典。還有不知名目者。
      
門洞上方正中鑲嵌的“天后宮”石刻匾額,字體渾厚圓潤,施斧鑿亦曲盡書法家之妙。環境清幽,竹木相錯,綠蔭如蓋、奇草生芳。江面可泛舟,河灘可野炊。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迥龍橋

迥龍橋位於平坦鄉小溪河上,木構石墩,長40米 ,寬約4米,造型優美,結構堅實,始建年代不詳,1931年重修。除石墩橋結構外,全部用杉木拼接而成,沒有一根鐵釘和其他鐵器,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建築技術水準之高。
    
全橋可以分二部分,西邊一段以排木數層,逐層懸臂伸出,形成拱券式樣;東邊一段則在石墩上重疊水準梁兩層,在樑上立柱。橋上覆蓋重檐屋頂,似一長廊,當地稱之為“風雨橋”。在橋兩端和下中間,建有三個多角亭。都是三重檐,下層四坡頂,中、上層為六角坡頂,最上面收尖,置復缽寶盆,形式頗為少見,橋上彩畫精美。
      
除迥龍橋外,侗鄉在柑尾溪河上多見修建此類橋,是侗鄉山寨人民的傳統建築,長廊頂上豎起寶塔式的樓閣一至三個不等,樓閣飛檐重疊,少有三層,多有五層,梁木和長廊都採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橫穿豎桿,鑿標啣接,浮雕壁畫,色彩斑斕,建築和藝術水準很高。

      

金龍寶頂

金龍寶頂位於會同縣東北的金龍山主峰,海拔1075米,古稱會同八景之一。有馬鞍、堡子、肖家、金龍四鄉的群山環拱其下,形若飛龍,每當夕陽晚照,崢嶸翠滴。
       
主峰寶塔山,有岩石八方寶塔一座,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六年),高約13米,直徑有5米,塔內無樓,四周無窗,僅有一石門出入。門上端鑲嵌一石匾,上刻“符輪配德”四字,兩邊有石刻對聯。塔內修建金龍太子宮殿,係大柱木質殿堂,供有大型金龍太子雕象。殿堂神臺腳一石板底下,有一氣孔,深不可測,涼風習習,襲人肌膚。
      
每到秋天,塔內昆蟲成千上萬,相傳是金龍太子的“真馬”。寶塔坐北朝南,工藝精巧。雄偉壯觀,完善如故。金龍寶頂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古寺

鳳凰古寺位於縣城東南沅江之濱的一座海拔200米高,面積為0.6平方公里的小山上。古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因山形似鳳凰展翅,故叫鳳凰山。寺因山名,乃明神宗萬曆年間之物。南面建有七層鳳鳴塔,氣勢雄偉。
        
1938年11月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軟禁於古寺內,長達一年之久。張曾寫詩一首:“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鬢髮漸漸老,惟有春風今又還”。民國初湘西鎮守田鳳丹於絕壁處書刻“鳳鳴丹山”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鳳凰山也因此而成為中外所知的名山。

       

受降紀念坊

受降紀念坊位於芷江縣城東3.5公里的七里橋村,這裡原是國民黨空軍司令部群力禮堂,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受降儀式就在這裡舉行。
     
紀念坊是為四柱三拱門,高8.5米,寬10.64米,厚1.16米,青磚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刻有國民黨的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於右任、孫科、何應欽、白崇禧等的題詞。
    
1987年進行了整修,並恢復了“會議室”,並按原貌進行室內陳設,保存有會談的歷史資料,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邵 陽 市

文 廟
文廟在縣城東南隅,為清花翎提督、鄖陽總兵龔繼昌獻資,於清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建成。倣山東大成殿和故宮太和殿建造,建築面積1842平方米。廟後魁星閣倣蘇州寒山寺建制,面積200平方米,呈六角形,磚木結構,紅?青瓦,深綠飛檐高翹三米許,正頂蟠龍昂首,龍須垂伸幾與飛檐相接。
      
閣前為後殿,建築面積319平方米,長方形,無飛檐,結構似魁星閣,內供孔子神位。正廳為大成殿。建築面積367平方米,殿內刻匾雕龍,正中供“大成至先師孔子神位”,左右為東西配殿,供歷代忠烈文人。廳前築天子臺、臺口蟠有昂首石雕雲龍,左右築東西二廡,名列孔門七十二賢。前廳名大成門。中堂為祭祀聚會處,左右為鐘、鼓樓。大成門前,左為名宦祠、忠義祠,右為鄉賢祠 ,節孝祠,面積共約100平方米。門前有一字形三孔青石建牌坊,名欞星門,高7米。門前4米築月池,池上建無階石拱天橋。
    
全廟建築工藝精巧,表飾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歷史研究價值。魁星閣、後殿俱毀,大成殿,大成門殘存,欞星門完整保存。

    

雲 山
雲山位於武岡縣城南7.5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這裡集名勝、古跡、森林於一體,歷為武岡風景名勝區。自山麓至山頂,盤蹬而上五公里,峰巒簇峙,雲霧繚繞。據清光緒《武岡州志》載:雲山為七十三峰,一峰飛去靖州城外,遂成勝景,餘峰名多失考 ,唯紫霄、日華、月華、芙蓉、香爐著稱,稱道家六十九福地。
         
紫霄峰,海拔1373米,登臨猶如踩雲踏霧,攀星摘辰。明禮部儀制司主事潘應星曾為它題了十景,即:一瀑飛濤、兩華聳翠、仙橋橫漢、崖前簾水、雲外鐘聲、竹颱風埽、丹井雲封、石畔遺蹤、洞門餘影、杏塢藏春。十景競秀爭奇,歷代題詠甚多。
      
山上古建築甚多。如宋郡守汪立中倡建的七十一峰閣,勝力寺、寶頂庵、五里庵、三里庵,半山廟,別峰庵等,均藏於深山幽谷,古木掩映之中。雲山又是天然的植物園。遍山古木參天 ,有標本樹種453種,稀有樹種七葉樹、雲山柏樂、雲山桂花、雲山水蓮、雲山白蘭等,色傃質香,馳名中外。還有人參、田七、天麻、猴頭菌等名貴藥材。
        
1981年以寶頂和雲山堂為中心的240公頃山林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白水洞
白水洞在縣城北部十二公里處的高橋鄉境內。白水洞並非山洞,而是一處峽谷風景勝地的總稱。峽谷縱深10公里,風景奇特,山峰秀麗,懸崖峭壁,飛瀑流泉,野花滿谷,綠樹成林,還有深奧莫測的地下溶洞,綠水環抱的高峽平湖,一線天的險景,淩空屹立的美女梳妝檯。
     
據新邵縣地名錄記載:洞內有鑄鐵亭,片石庵、吸潮岩、寒碧寺、滴水岩、銀濤峽、瀑布泉、鏡石、落雁池等,號稱白水十景。
       
南有桃花庵,相傳宋代有異僧居此,遍種桃花,歷為名勝。白水洞幽深秀雅,麗質天成,水質清冽,風光宜人。

     

法相岩
法相岩在武岡縣城東法相岩鄉境內。這裡有八處岩洞,各個洞口岩壁都鐫刻有一尺見方,端莊挺秀筆法?熟的隸書洞名。它們分別是:棲真、上屏、太保、朝陽、迎陽、芙蓉、隱仙、花乳。
      
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較著名者有“瞻花樓”、“珍珠塔”、“五蛇出洞”、"石馬戀槽""玉女?臺"、“擎天一柱”、“岩中飛瀑”、“覓食海龜”等。洞內深曲幽徑,曾有人探遊半日未盡而返。
       
法相岩與同保山南北相距五公里,其下泉水伏流,隱隱相接,合赧水入資江。洞外古木參天,石壁如削,有摩崖石刻40餘處。楷、草、隸、篆齊全,爭妍奪目。

      

文昌閣
文昌閣在岩寨鄉岩寨村。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原供有“文昌帝君”。
        
閣為磚木結構,分三層十六柱構成,每層四角均為四柱,各有交叉挑枋負重檐角和閣頂。底基長寬均為八米,各層依次縮小,成方形寶塔狀。層層翹角飛檐,脊背彩繪粉飾。閣頂四面倒水,中有球狀尖頂。下層周圍磚?,南有大門,門上挂有文昌閣樓匾。上兩層為木柱板壁,繪花草蟲魚,中嵌雕花窗格,具有濃郁的侗族建築風格。

     

白雲岩
白雲岩在福田鋪境內,距縣城25公里,山高百仞,綿亙5公里,地勢蜿蜒,群峰朝拱,岩開洞豁,幽幻異狀。
     
相傳,每逢月夜,巍巍山岩,白雲掩映,如同白晝。上有關龍亭。相傳著名佛教勝地峨嵋山大雄寶殿曾有青、白二龍相護,後青龍獨自離殿,漂流九州,最終降落白雲岩,前人為使青龍安居,又雕一白龍,與青龍對石相伴,並在龍尾處修建一亭,名關龍亭。亭已毀,僅存一龍,近年又按原樣新塑一條,仍使二龍相伴而居。
      
山澗有會仙橋,造型樸拙,兩側爬滿青藤,石苔,頗具風韻。山腰有毗廬殿,寺院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紫煙繚繞,鐘聲回蕩。殿廓寬闊,上懸“大雄寶殿”匾額,三具觀音金身,兩大一小 ,依次而立。殿右有關公塑像巍然而立,關平、周倉立於左右,威風凜凜。從毗廬殿沿石級而上,在濃蔭之中,有一古剎隱映其間,這就是白雲庵。寺門巍然屹立於一巨大的穹形岩洞口,氣象森嚴。殿門上有幾個金字赫然入目——“恰似普陀”。殿門左右各蹲一石獅,形象威猛,岩洞寬約17米,深30多米,石岩凸凹,流乳凝結。岩洞正中有墓,傳為寶鑒禪師葬此。岩洞深處有一水池,池水清涼。寺外古木參天,石徑通出,雄偉壯觀。

 

雙清勝覽
雙清勝覽雙清亭位於邵水東面、資水南岸的砥柱磯上,居高臨下,背城面水。因位居資水、邵水兩條清流匯合處,故以“雙清”命名。
 
“雙清勝攬”是邵陽市區內有名的風景區,以雙清亭、高廟為主體。雙清亭為純木結構,六角重檐,脊飾龍鳳,雀替鬥拱,繞以明廊,遊人可憑欄遠眺,小憩懷宜。亭側有高廟,原名康濟廟,宋徽宗趙佶曾經題額“康濟”。清代皇室敬重關羽,康熙年間更名關帝廟。高廟右側,有嶙峋如柱的岩石雄踞於資水南岸,這就是砥柱磯,磯上有朱亭,又叫亭外亭。
 
雙清勝景曾吸引歷代墨客騷人攬勝舒情,留下許多墨跡和詩文。如雙清亭上有元貞元年(西元1295)郡守三不都書“天開圖畫”,明湖廣巡撫趙賢書“雙清勝覽”,明刑部尚書顧磷親題“砥柱磯”三字。亭外亭上面有清末詩人徐小松寫的一幅楹聯:“雲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
 
園內現存有古代修建碑記十餘種,排列成林,最早的為明成化和萬曆年間的石刻。公園還辟有茶室、動物園等。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在金潭鄉學堂灣。宅建於清嘉慶年間,為一長方形四合院,坐西朝東,兩正三橫,純木結構。整個房舍依山傍水,環境幽靜。是我國近代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的故居。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進士,歷任東臺知縣,高郵知州。研究經術頗深,熟於經濟掌故,尤精史地學。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曾參加浙東抗英戰役。著作有《海國圖志》一百卷,《聖武記》、《古微堂集》、《元史新編》、《老子本義》、《詩古微》、《春秋繁露注》等書。現故居陳設有魏源童年的書房等。

 

紫雲山自然保護區
紫雲山自然保護區在本縣與東安交界處,是一條連綿百里,面積達六萬公傾的原始次森林帶,這裡被稱為南方最理想的動植物寶庫,最強盛的森林王國。這裡峰巒起伏,溝谷迭皺,各種林木欣榮雜居,奇珍異獸薈萃一山。
 
據地質史料分析:紫雲山系加?東造山運動中崛起、燕山造山運動中形成高山峽谷。這裡既有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又有地方性少變小氣候,當第四紀冰川襲擊時,它因四面環山的走廊式地形,從而避免了冰川的侵入,因此,成為動植物理想的“避難所”,保存了熱帶、溫帶、亞熱帶多種植被。
 
據初步調查,這裡有木本植物105科,334屬,94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一、二、三類珍貴樹種有28種。紫雲山頂有一棵“銀杏王”,身高35米,胸徑2米,樹齡愈千年,仍虎虎有生氣 ,被譽為“壽星樹”。還有一顆連香樹,一樹萌出七棵,互相提攜,亭亭玉立,人稱“七姐妹”。每年四月,先花後葉,或鮮紅、或紫色,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七彩雲光,瞬息變幻、絢麗如霞。山坡溝谷遍佈奇花異草,僅杜鵑花就有20多種。
 
這裡藥用植被達700多種,有藥中三寶:竹節人參、靈芝、天麻草;有珍貴的黃蓮、杜仲、香榧、厚樸、回陽草、七葉一枝花。富繞的綠色走廊是動物的樂園。據初步調查,有動物資源60多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水鹿、蘇門羚、大靈貓、穿山甲、華南虎、紅面猴、毛冠鹿、錦雞、銅雞、金錢豹、黑熊等21種。

 

永 州 市

蘋 島
瀟水與湘水匯合處的蘋島,是“瀟湘八景”之一,即“瀟湘夜雨”的景觀處。在迷蒙的雨絲中,蘋島給人以朦朧的美感。島上古木參天,幽靜秀美,留下“蘋洲書院”舊址。留宿蘋島,可臥江聽浪,河畔觀雨。黃葉古渡、江天風月、漁舟晚唱,均洋溢著畫意詩情。

 

九疑山
九疑山九峰聳立,山勢雄渾,龍蟠虎踞,控三湘,臨北粵,連峰接岫,競秀爭高。九疑山名人詩賦題刻多不勝舉。舜陵、舜廟、玉琯岩等古跡是遊覽重點,遊人至此,不免發思古之幽情。
 
舜源峰下有舜陵,歷代相傳舜陵在九疑山,君王祭祀之,文人墨客長歌短賦讚頌之,於是九疑山盛名遠揚。今舜廟一側的山麓岩壁中嵌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附近還有許多塊不同時代祭祀舜陵的石碑。這些碑石因風雨侵蝕,文字多已漫衍無法辨認足見其年代之久遠。
 
舜廟前方有娥皇、女英兩峰相峙,其山四壁如削,林木青翠,儼如一對輕歌漫舞的少女,羅衣彩帶隨風飄曳。斑竹岩在娥皇、女英二峰南側,相傳舜死在蒼梧,娥皇、女英二妃聞訊晝夜兼程趕來九疑哀哭不止,灑淚於竹,遂使滿山竹留下點點斑紋。
 
這裡的杜鵑花也不一般,顏色有紅、黃、白三種。九疑山有珠丘,相傳舜死蒼梧,常有鳥從海濱啣來珠砂,日積月累,年年增益,遂成小阜,人稱珠丘。珠細如塵,又有珠塵之名。
 
九疑山還有天燈之說,相傳舜死以後,陵前古老的十五株杉樹,每株高約百來米,每當月夜,樹梢晶晶閃亮,人不知故,取名天燈。

 

香零山
香零山在市區城東五里瀟水河心,南北寬15米,東西長25米,高出水面12米,是一座岩山小島。
 
據《永州府志》載:“山曰香零生香草,零與苓石通故名。”柳宗元寫有《登蒲州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回斜對香零山》詩:“日出洲渚靜,澄明晶無垠。”同治癸酉年(西元1863年)黎盛、王德榜倡建觀音閣於其上,閣為石木結構,以石為主,且有僧居住,近年經過維修,斷?殘垣又恢復了昔日風姿,故閣更顯神威。“香零煙雨”為永州八景之一。

 

紫霞洞
紫霞洞位於舜源峰左一里,當地人稱為前岩。洞內岩壁3米多高,由紫紅色岩石組成,可容納1000多人。
 
洞口有一巨石,當門而立,若壯夫守關。內有一平臺。洞左側為“金盆滴水”,有清泉從石乳中點點滴入盆中,長年不絕,傳說可治百病。金盆下有石洞,每近中午,即有藍色炊煙自洞口徐徐升起,當地人稱“仙人煮飯”。右側有“蓮花臺”,過蓮花臺有暗洞,又名“水簾洞”。約走100米 ,豁然開朗,有石頭人排座的“讀書堂”,再往?走有流水小溪,名“九曲銀河”,流水清冽,淙淙鳴響,不見來處,亦不知去向。
 
奇特壯觀的紫霞洞自古以來吸引著人們去探幽覓勝。傳說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為了細觀此洞,在洞中住了三天三夜。唐人元結、宋人寇淮均在洞內留有足跡。

 

回龍塔
回龍塔位於市區瀟水東岸。該塔建於明代中葉,為一磚石結構八角七級寶塔,分為五層,高近30米。塔內有旋梯至塔頂,每層東南西北四方均開有券門,由此可以走出塔門,外繞塔身環行,遠眺四周景色。每層平座和腰檐之間的高度不等,使塔身立面具有變化豐富的韻律感。平座和腰檐下設有五鎮作鬥拱,鬥為磚制,拱為石作,形制上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遺風。
 
據《零陵縣誌》載:“因郡城水勢瀚漫,呂藿捐金造回龍塔於此口,以鎮懾水患。”現塔門額有“回龍寶塔”四字。屬省重點保護文物。

 

柳子廟
柳子廟在永州市瀟水西岸上柳子街。西元八百一十四年,人們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而建。

 

高山寺
高山寺在城內東山(東山又名高山),原名法華寺,始建於中唐,因寺廟規模大,臨夜擊鼓鳴鐘,聲響全城,故名“山寺晚鐘”,為永州八景之一,是柳宗元謫永期間第二住處。
 
宋名萬壽寺,明萬曆初年毀於火,萬曆四十一年重建,乾隆盡廢,道光八年又改建於東山之北。建國後為零陵軍分區幹校校址,佛像全毀。現僅存“大雄寶殿”及武廟各一座。武廟的四根青石柱,浮雕石龍,栩栩如生,寺外松竹掩映,因地勢至高,可一覽全城。

 

朝陽岩
朝陽岩位於市區瀟水西岸,又名西岩。因洞口朝東,眾岩東向,唐永泰年間道州刺史元結命名朝陽岩。岩分上下二洞,幽邃深曠,清泉潺潺,怪石嶙峋,雅致清麗。洞通後山“青蓮峽”,出口處有“聽泉亭”。
 
洞內歷代文人詩賦題刻眾多,唐人元結、柳宗元,宋代蘇軾、周敦頤、張浚、明人徐霞客,清朝何紹基等都留有詩刻。“朝陽洞”三字為宋人張子諒所題。岩頂古樹參差,有亭露出。黎明時節,朝霞滿江,山水氤氳,激射成彩,構成永州絕勝“朝陽旭日”。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州文廟
永州文廟在永州市內。始建於宋,重建於清。現存建築主要為大成殿,面積約700平方米。殿宇宏大雄偉,歇山重檐,翼角高翹,彩繪鬥拱,殿關檐下四根石柱,雕飾旋龍飛鳳。殿後有清代漢白玉“聖祖仁皇帝禦利至聖讚”石碑,立於青龜石上。

 

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位於祁陽縣城南2.5公里處湘江南岸的摩崖上,距離永州市五十多公里。溪水自三泉嶺雙井發源,逶迤盤回注入湘江,這裡潭深水綠,怪石嶙峋,摩崖聳立,古樹參天。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元結在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出任道州刺史時,乘舟路過此地,愛其勝異,將溪命名浯溪。
 
此地有“浯溪勝境,雄冠三湘”之稱。浯溪除了本身山奇水秀外,在文學、書法上更為後世稱道。西元764元結寫下了《大唐中興頌》。記述安史之亂嗣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摩崖上。元文、顏字,加之天工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
 
歷代文人學士到此遊覽,吟詩作賦,銘刻石上。現存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的書、畫、詩、詞、題刻482處,面積大者9.6平方米,小者0.9平方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露天碑林。
歷代人民在浯溪修建了亭、軒、閣、院,1989年又新建了陶鑄紀念館。

  

郴 州 市

北湖公園
北湖公園位於市中心,是一座幽雅別致的城市公園。公園的南半部為樟樹林區和青少年遊樂場所。建有象徵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線,將“鐵索橋”、“雪山”、“草地”等再現在人們眼前。還建有旱冰場、自控飛機、大型滑梯等娛樂設施。
 
北湖水面12公頃佔整個北湖公園總面積的30%以上。“北湖水月”為郴州八景之一曾吸引過歷代文人墨客。唐代著名詩人韓愈8次路經郴州。唐貞元21年(805年)韓愈從廣東陽山來郴州待命,與郴州刺史李伯康泛舟遊湖叉魚為樂,興致勃勃地寫下了有名的《叉魚招張功曹》一詩。後人為了紀念韓愈,在湖心築島造亭,取名“叉魚亭”。將叉魚詩刻成碑文,鑄造了韓愈大型銅像,營造了島上石欄,並以明代石獅、石雕、羅漢松和花卉綠草點襯,供人觀仰。近年來又新建湖心水榭樂園,與叉魚亭遙遙對仗。水榭為古亭外貌,現代結構。水上是亭,亭內有水,別具一格。

 

五蓋山
五蓋山位於郴縣東南與宜章交界處,海撥1617米,為南北走向,山體尖峭,方圓約四十平方公里,據《湘中記》載“上有五峰,望之如蓋而故名,鄉人每歲,以雪佔年。諺雲:五蓋雪普,米賤如土,雪若不均,米貴如銀”。這裡山勢雄偉,風景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是狩獵、登山活動之好地方。

 

萬華岩
萬華岩在安和鄉,距郴州十七公里,洞口石壁如削,氣勢非凡,一股瀑布從五十多米高的岩頂上飛流直下,給洞口挂上了一幅銀色水帶,岩頂可見南宋理學家張南軒題“萬華岩”之字。
岩邊有“勸農碑”,一條地下陰河從洞中緩緩流出,蕩舟入洞,只覺幽泉潺潺,宛如琴鳴;岸邊石景遍陳。進一百餘米,棄舟登岸,形色各異的鐘乳石,千姿萬態。
主洞長達一千八百米,沿途的景點有:“巨蟒捕食”,望而令人生畏;“玉女垂幃”,折皺華麗,似舞臺幕布徐徐拉開;“稻香遍野”,則梯田層層;“雪宮”則似白雪蓋頂,晶瑩奪目。此外還有“雙鶴守洞”、“野豬噬筍”、“觀音坐蓮”、“瑤池荷藕”等十餘處。

 

蘇仙嶺
蘇仙嶺位於郴州市東一千五百米,是一處集神話傳說、秀麗風光和名勝古跡於一體的風景勝地,古稱“天下第十八福地”。相傳西漢初年,山下郴江向河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有一天她去河邊洗衣,從上游飄來一根五彩絲線緊纏住了她的手腕,她怎麼也解不開。後來她便用嘴巴去咬,絲線竟鑽入了她的肚?,不久這姑娘就懷了孕,她的父母覺得無臉做人,將其趕出家門。姑娘無處安身,躲在山麓的一個岩洞?,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姑娘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取名蘇耽。蘇耽出生時,白鹿為之哺乳,白鶴為其禦寒。長大後心地善良,事母至孝,在山上得遇仙人傳授仙術,從此他能識百藥、通醫道,造福鄉里百姓。有一天採藥來到山頂,忽遇紫氣繞身,祥雲鋪道,仙樂渺渺,蘇耽飛升而去。人們為了感念他,遂將這座原名為牛脾山的大嶺改為蘇仙嶺。還在山頂修了一座樓閣巍峨的蘇仙庵。
 
蘇仙嶺從山麓到山頂有桃花居、白麓洞、三絕碑、景星觀、八字銘、沉香石、蘇仙觀的觀賞遊覽處。
  
桃花居是遊客上山的起點,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四周圍翠竹修茂,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別致。
 
蘇仙觀立於蘇仙嶺絕頂,這是一座宋代建築形式的廟宇,雕梁畫棟,綠瓦朱欄,宏偉肅穆,是蘇仙嶺的主要景點。整個建築有正殿三進,分為上、中、下三個,兩邊有偏殿,東北角的兩小間為愛國名將張學良幽禁處,現稱“屈將室”。

 

白鹿洞
白鹿洞在桃花居上方,洞內寬敞,洞頂巉岩突兀,怪石猙獰,洞外藤葛披拂,叢林繁茂。傳說白鹿、白鶴在此為蘇耽哺乳、禦寒。現洞口塑有大小二隻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隻白鶴,姿態各異,趣味天成。
 
從白鹿洞拾級而上,約一百米左右,有一座圓柱綠瓦,翹角飛檐的護碑亭,亭內有一塊高四米多的天然石壁,上有一塊摩崖石碑,這就是“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詞《踏莎行·郴州旅舍》,大文學家蘇軾為該詞寫的跋和米芾的書法。

 

三絕碑
三絕碑在白鹿洞石壁上,高五十二釐米,寬四十六釐米,十一行,每行八字,行書。北宋詞人秦觀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蘇軾寫了跋,著名的書法家米芾把詞和跋寫下來,世稱“三絕”,其藝術價值很高,還嵌有陶鑄同志題詞。
 
從三絕碑到蘇仙觀,要攀登近二公里的登山小道,石砌小道穿行在蒼松翠柏之中,途經兩座青石砌成的小亭。小亭的拱門上方,分別題有“共步雲梯”、“初登仙境”、“蓬萊在望”、“仙闕可攀”等橫額,身臨其境,有攀登仙山瓊閣之感。蘇仙觀高聳山巔,三面峭壁,古松參天,千姿百態;站在庵前眺望,只見群峰起伏,無邊無際,似海浪翻騰,蘇仙嶺好象飄浮在茫茫大海中的蓬萊仙島,使人有憑虛淩空的感覺。

 

義帝陵
義帝陵在現煤炭工業局大院內,其冢大而圓,高三米,徑四米。有一石碑,兩面鐫刻碑文,一面為宋嘉祐四年刻,文曰:“義帝新碑”。一面為元至正五年刻,文曰:“義帝祠碑”。墓側有兩人華表,上刻對聯:“樓頭有伴應歸鶴;原上無人更放羊。”一九五七年重修時,切去封土邊沿,砌以磚圍,有漢白玉碑立於墓前,隸書“義帝陵”三字。
 
西元前二零八年,項梁擁牧羊人熊心為懷王,西元前二零六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遷都郴縣。同年秋,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
 
陵右有義帝祠,元至正年間移建陵前,清乾隆十二年重修,祠內繪有義帝像。義帝陵,義帝祠碑為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觀音岩
觀音岩在縣城西南兩千五百米的便江北岸。為盛唐時期所建造的閣式廟宇,相傳唐代以來,這裡香客不斷,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此作過詳細的描述。此殿築於岩壁,高達三十米,樓分為九層。樓前臨便江深淵,江心臥有雄獅;後依石峰屏障,兩側峰群競秀,岩石崢嶸,岩口為一扇山門,上刻有“觀音岩”三字,有對聯是:“音容千古在,何處別問西天。觀聽四方岩,到此如臨南海”。左門前有石像附壁;右是人工建築的“小南海”,第二層為“佛閣殿”,有觀音像,釋迦牟尼像,三層以上的殿宇,全是雕梁畫棟,重檐歇山式的屋頂,第七層岩壁小石洞中,有一塊天然岩石,形如觀音,故名觀音岩,到了第八層,便可以登高遠望,城廓山川,盡收眼底,與觀音岩對峙的鳳凰山半山腰上,有一形如和尚打坐的岩石,俗稱“石僧拜佛”。
 
觀音岩內有一泉,水清甘美,冬暖夏涼。岩前是百舸爭流,岩後則是綠樹成蔭,故觀音岩歷為永興縣遊覽勝地。

 

相山瀑布
相山瀑布在郴縣板橋鄉內,郴州八景之一。此瀑布二百餘米高,飛瀉直下,巨雷轟鳴,落地激起千層雪浪,山上深谷幽蘭,清香涼爽,最宜於夏季避暑,瀑布與太陽光相輝映,宛如彩虹高懸,美麗壯觀。

 

東江湖
東江湖位於資興市境內,面積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儲水量八十一點二億立方米,相當於半個洞庭湖,故有“湘南洞庭”之稱。東江湖湖面水闊天空,煙波浩淼,島嶼棋佈,港灣縱橫。湖的四周,峰巒起伏,山色凝秀,座座新村散落其間,形成獨特的山鄉水景奇觀。

 

衡 陽 市

衡山風景區
衡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衡山縣,山勢雄偉,群峰簇擁,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首起回雁,腳踏岳麓,連綿72峰,屬五嶽之一的“南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南嶽歷史悠久,相傳唐堯、虞舜來此祭祀社稷,巡韁狩獵。宋徽宗親筆題讚“天下名山”,清代康熙等六位帝王頒發七塊匾額,均為名山增輝。
 
衡山古木參天,奇花異草,幽徑重重,以“五嶽獨秀”聞名於世。其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深、藏經殿之秀、禹王城之古、誠心橋之險、龍鳳潭之雄、麻姑仙境之幽為南嶽“八絕”。山上松濤陣陣,雲海翻騰,日出磅薄,景色迷人。春可看花,夏可避暑,秋可觀日,冬可賞雪。1700米長的索道,淩空飛渡,衡山秀色盡收眼底。
 
衡山古剎如林,佛道共存,且為天臺宗和禪宗南嶽、青原兩家之發源地,其信徒遠及海外。規模宏大的南嶽大廟古建築群,形同北京故宮,現有面積76800平方米,大廟為九進四重院落,佈局嚴瑾、飛檐鬥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南嶽人文薈萃,歷代帝王和文人墨客來此狩獵、祭祀、訪山覓古、悟禪論道、聚會、講學,留有許多古跡和大批詩詞、題詠、摩崖石刻等,所以歷來南嶽享有“文明奧區”的盛名,為中華名族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
 
祝融殿
祝融殿在祝融峰上,處衡山最高峰,海拔一二九零米。相傳祝融生前居此峰,死後亦葬此峰。祝融,傳說中的古帝,曾為火關官,後人尊為火神。隋唐時,這裡建有天光觀,明萬曆年間(1573-1620)在祝融峰建開元祠,祀祝融。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為殿,光緒七年(1881)重建 ,石?鐵瓦,頗為奇特。在峰頂可遠眺百里之外,令人心曠神怡,早觀日出,蔚為奇觀,為衡山之“一絕”。
 
麻姑仙境
麻姑仙境群峰叢翠,泉水淙淙,鳥鳴幽谷,宛如人間仙境。

 

南嶽廟
南嶽廟在衡山麓的南嶽鎮,唐開元十三年(七二五)始建南嶽廟,歷經重建、擴建。今存大廟為光緒八年(一八八二)重建,是在五嶽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大門書“天下南嶽”四個大字,大殿高七丈餘,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徵衡山石峰,四角飛檐鬥拱和柱頭雕龍繪鳳富麗堂皇。在大殿四周石柱上,嵌有144塊漢白玉浮雕,刻繪《山海經》故事,栩栩如生。大殿的配殿,左邊8個道觀右邊8個佛寺,佛道共存和平相處,為其他地方所少見。

 

祝聖寺
祝聖寺:在南嶽鎮東街,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祝聖寺、南臺寺、福嚴寺、上封寺、清涼寺以及大善寺)中規模最大最早的一座古寺。相傳是夏禹為紀念舜帝南巡而建立的清冷宮故址,現寺為清康熙年間重建。
 
寺周古木蒼翠,寺宇建築雄偉,分四進: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兩旁有禪室、齋堂、寮房等。寺內最具欣賞價值的要數羅漢堂左右?壁上鑲嵌的青石鐫刻的五百羅漢像。據佛經記載,南北朝時代,印度高僧諾俱那僧帶領八百個徒弟來到中國南朝,五百住浙江天台山,三百住浙江雁蕩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八百羅漢。
 
清朝嘉慶三年(西元一七九八年),常州天寧寺在前人史料的基礎上,刻出了天台山五百羅漢像,並一一列有名號。後來天寧寺焚於兵火,五百羅漢像也遭損毀,世人深為惋惜。到光緒年間(西元一八七五--一九零九年)祝聖寺來了一個心月和尚。這心月和尚多才多藝,尤其擅長雕刻。他得到一冊天寧寺八百羅漢象的拓本,於是在這個基礎上精心進行再創造,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刻成了比天寧寺好得多的五百羅漢像。這五百尊雕像,惟妙惟肖,神形兼備,有的低頭沉思,有的慷慨說法,有的閒臥山林,有的飛騰雲表,沒有一個雷同的,實為雕刻藝術之珍品。可惜“文革”中遭摧毀,僅存百餘塊殘石。但在南嶽書畫館尚保存有這五百羅漢像的拓本。留下了寶貴的藝術史料。

 

忠烈祠
忠烈祠在衡山的半山腰處,一九七四年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的將士而建。由下而上,有臺階三百九十九級,形制規模均倣照南京中山陵。分前門、紀念堂、致敬碑、正殿、後殿、“七.七”紀念碑,均用乳白色花崗石砌成,配以翠綠琉璃瓦,莊嚴而肅穆。七七紀念碑像五顆倒置的炸彈,象徵漢、滿、蒙、回、藏各民族聯合起來抗日。

 

何家皂北宋墓
何家皂北宋墓在金星鄉。197310月,發掘出一座北宋晚期的石槨墓,石槨與木棺保存完好。隨墓出土有陶器、木器、銅鏡、銅錢、銀器、稻穀和穿裹大量絲麻織物的男屍一具,屍體某些內臟器官雖已變形解體,但其軀幹四肢基本完整,下肢皮膚尚稍有彈性軀體高171.4釐米,體重38.1公斤,血型為A型,死亡年齡50歲左右。檢驗糞便和膽管內容物有大量典型的華枝睪吸蟲卵。棺液經試驗,有輕度的抑菌作用。
 
內棺中的大量絲麻織物,是出土隨葬品中最重要的收穫。這批織物,主要是絲織品,係死者穿裹的袍、襖、單衣、裙、帽、鞋、帶和墊褥、被衾等服飾。在紗羅質地的衣襟中,釘有坨扣和麻花形扣眼,這是我省考古發掘衣飾用扣的最早實物。
 
這批紡織品的出土為研究北宋時期的紡織技術及輿服制度進而探討宋元錦緞的發展, 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藏經殿
藏經殿在赤帝峰下,從南嶽廟上行,約一公里。寺始建於南朝陳光大二年(五六八),為慧思祖師道場。陳後主妃曾避亂於此,拜慧思法師為師。慧思學識卓越,佛思敏銳,生前曾把佛教和當時高度發達的中國文化傳給了日本僧人,傳說死後還託生為日本的王子,在日本佛教史上很有影響。明太祖曾賜該寺《藏經》一部,後失散。今存大殿為一九三一年所重建。此處古樹參天,環境幽靜,以風景秀麗而著名,為南嶽之“一絕”,今已辟為植物園,玉蘭和其他奇花異草甚多。

 

方廣寺
方廣寺在衡山蓮花峰下,有登山公路可達,距南嶽廟約5公里。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明崇禎年間(1628-1644—)重建,清初毀於火,後又經修葺。寺右有“二賢寺”,祀朱熹和張栻。方廣寺地處幽深,多泉石、楓樹和杉樹,深林密竹,風景極美,有“不遊方廣,不知南嶽之深”之說,為南嶽之“一絕”。

 

水簾洞
水簾洞在南嶽鎮東北三點五公里的華蓋峰下,古稱朱陵洞。洞在兩山之間,水從華蓋奔瀉而來,流入七米來寬而深不可測的石洞,洞滿水溢,順洞前的石壁飛流而下,形成了三十多米高的瀑布,象水簾一樣挂在半空。石壁從中突起,又把水簾折半托出,水滴飛出幾十米之外,真是跳玉噴珠,雪濺雷鳴。要是麗日當空水簾之前更是五彩斑斕飛虹閃耀,故有“水簾洞之奇”的稱譽。
  
水簾洞的左岸有龍神廟、雪浪亭,歷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很多題刻,有唐代詩人李義山(李商隱)的“南嶽第一泉”,宋代張孝祥書“鎮岳飛天法輪”,宋代平治年間沈紳的“南嶽朱陵洞天”,政和年間李亙通的“羽客下棋處”、“授金龍玉簡處”。清代人刻的“夏雪晴雷”、“醉眠觀瀑”、“簾挂古今”等。
 
還有題詩更是形象地描繪了水簾洞的奇觀:“石嶺路滑不可度,我來跨鶴禦罡風。噴泉九月飛霜冷,舉袖擎天曉日紅。”

  

廣濟寺
廣濟寺在芙蓉峰後的毗廬洞,距南嶽鎮15公里。為明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5年)無礙和尚所建。現存建築為清初重建。附近有禹王城遺跡,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駐旌於此。寺前有護龍橋古跡及“洞水逆流”、“忽然廣博”等石刻。
 
毗廬洞一帶,群山環抱,樹蔭蔽天,水流清冽,雲霧繚繞,有不少奇花異草和稀有珍貴樹種。這裡全年雲封霧鎖,年降雨豐富,是雲霧茶生長的得天獨厚處所。毗廬洞的雲霧茶,唐宋以來一直列為貢品。現在這裡開闢茶園6.7公頃,是南嶽雲霧茶的主要產地。

 

伊 山
伊山在杉橋鄉,為東晉桓伊讀書習武之地。桓伊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的東晉主將,功成身退,到伊山隱居。山上寺院稱伊山寺,鼎盛於明、清二代。寺院三進,佔地5000平方米。石質廟門上的大匾“景德禪寺”為宋徽宗所題 ,寺內古羅漢亭亭如蓋。詩人墨客來此懷古者頗多。

 

回雁峰
回雁峰在城南,屹臨湘江,為衡山72峰之首。海拔95.4米。因北雁南飛至此而歸,故名。唐王勃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名句,宋王安石亦有“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的詩聯,因而揚名天下。歷代詩文以此為典故甚多。登峰極目,衡陽諸勝,盡收眼底。
 
回雁峰上,梁天監建乘雲寺。唐建山門殿,塑無量壽佛象。明修有望岳亭、宮室寺、此君軒、望江樓。清建大雄寶殿、大悲閣、天王閣、大士閣、塑正佛全身準提像、左右兩大佛、羅漢18尊,鑄洪鐘兩口,鼎爐一座。日寇入侵衡陽,於1944年,山上古林殿閣,慘遭焚燬,僅存一座寺門和半間佛殿。寺門上“上達”二字,相傳為清代一高僧所書,至今清晰可見。
 
1985
年,衡陽市政府將回雁峰辟為公園,佔地1.9公頃,峰下廣場中心樹起一座10多米高的大雁雕塑。廣場正南是一座雕梁畫棟的倣古門廳,其匾額“南嶽第一峰”為趙樸初先生題寫。廳後面有一座氣勢磅薄的假山,假山下有煙雨池,右邊連接假山的是一座古城堡式的山門,恢復了“上達”、“莫作等閒觀”的鐫刻。

 

來雁塔
來雁塔在合江套下磯頭。此處水流湍急,磯礙舟行。為利於舟楫航行,明萬曆19年,禮部尚書曾朝節倡儀而興建此塔。清同治十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又重修,並題“來雁塔”三字。塔高28米,七層八棱,拱門券窗,鬥拱樓頂,石雕飛檐,基層門內坐石佛一尊,塔內分兩路石級盤旋而上頂層。是僅存明代大型磚石結構建築。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王廟
康王廟在城關鎮湘江路。1926年,衡山農民革命運動蓬勃興起,這裡駐設“中共衡山地方工作委員會”。1927年毛澤東同志考察湖南農民運動在這裡開過調查會,考察建黨、農運和農民武裝等情況,並在此居住。康王廟現存建築為原廟正殿的輔助用房。1969年照原貌修復,並建有陳列館,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鼓公園
石鼓公園在城北石鼓山,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形如半島伸入湘、蒸二水匯流處。由於水流撞擊石崖聲若鼓鳴,故名石鼓山。山上有一尊石鼓,高2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可見其歷史久遠。唐元和年間,衡陽人李寬結廬讀書於石鼓山。宋至道三年(西元九九七年),衡陽郡人李士真創建書院。景佑二年(西元一零三五年)欽賜匾額“石鼓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山上曾有唐刺史齊映創建的合江亭,後因韓愈題合江亭詩,致其“緣凈不可唾”之意,雅名緣凈閣。宋張軾在亭中立碑,書韓愈詩鐫於碑上。亭右有朱陵後洞,相傳可達南嶽。唐董奉先曾棲洞修煉九華丹,洞門、洞壁留有古人題跡,“朱陵後洞”和“東崖”祠鐫刻,至今曆歷在目,禹王碑、武候廟、大觀樓、會講堂、李忠節祠、七賢祠等古代建築點綴著石鼓山,朱熹讚為一郡佳處,並有湖南第一勝地之稱。
 
自唐以來,文人墨客來此遊覽或講學者甚多。現石鼓山修葺一新,辟為石鼓公園。重建了合江亭,復興緣凈閣,雕塑石鼓,修築欄、橋、植樹種花,成為衡陽市風物佳麗,清雅宜人的遊覽勝地。

 

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在縣境內。唐代詩人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唐憲宗,被貶到南疆潮州作刺使,往返路經衡陽,留下了許多詩篇,後人為了紀念他,立“韓文公祠”以祀。“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讚美韓愈承前啟後的功勞。

 

南臺寺
南臺寺在南嶽廟西北四公里處,始建於梁天監年間,唐天寶二年(七四三),僧希遷(又名石頭和尚)以此為道場。當時日本僧人梅曉曾來此學法,學成回國。創立了日本佛教曹洞宗。1911年《日本僧藏經紀》碑文中,稱日本僧方休為石頭和尚42代孫,日本佛教曹洞宗視南臺寺為祖庭。現存建築為清光緒時重建。山門外有北宋文學家石曼卿寫的“釋迦文佛”石刻,又有見思塔,即希遷之墓。

  

湘 潭 市

昭 山
昭山位於長沙、湘潭交界處。離長沙市三十公里,距湘潭市二十公里。突兀挺立在湘江東岸,海拔一八五米,地勢險峻,風光秀麗。相傳周昭王南巡至此,盤桓多日,並歿入山下深河(即昭潭)而得名。
 
昭山古稱勝境,為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西元一零五一--一一零七年)十分讚賞這裡的風光景色,即興繪成《山市晴嵐》圖,並配詩曰:“亂峰空翠晴猶溼,山市嵐昏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抬”。昭山曾吸引無數文人雅士登山攬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山前是一條用花崗石鋪花的蹬道,共有七零零餘級,自江岸盤旋直達山頂的昭山禪寺。禪寺始建於唐代,宋時稱昭陽殿,清乾隆二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置產重修。內設玄帝宮、玉皇閣、觀音堂、關聖殿。現禪寺已修復,有僧人住持,寺內香火燎繞,鐘馨之聲不絕。站立寺前,遙對滔滔江水,腳下壁立千仞,崖壁間枝葉搖曳,有搖搖欲墜之感。山寺後側有棵千年銀杏,樹高三十多米枝繁葉茂,濃蔭蔽日。山嶺廣種松、茶、柏、竹,鋪錦疊翠,生氣盎然。
 
一九一七年九月一六日,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的毛澤東偕新民學會會員張昆弟、彭則厚進行社會調查,從長沙步行至昭山,並在山前湘江中游泳,夜晚借宿昭山禪寺。

 

文 廟
文廟位於城正街。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原址在小東門側,元時毀於兵火。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重修,明正德十一年(西元1516年)因避水害遷建於瞻岳門之東側現址,規模擴大數倍。
 
廟前面有學宮坪,亦名學坪,坪南端有大明壁。廟宇紅?黃瓦,氣勢宏偉。正門曰奎星門,前院左右各植檜樹,常年翠綠,散發幽香。奎星門內有月形泮池,池周護以石欄。泮池附近有石坊三座,正南石坊匾額鐫有“斯文在茲”四字,東西兩坊貫通街衢。透過石坊便是大成門。進門左右是飛檐綠瓦的鐘鼓亭。大成門通向大成殿,有石鋪甬道直抵大殿臺基。臺高一米,全係石塊疊成。臺階分左右兩道,中有石雕盤龍,綴以雲海波濤,栩栩如生,躍然石上。大成殿為歇山式重檐結構,周圍有16根圓石柱,內外枋、檁、藻井、鬥拱、扇梧均五彩施繪,黃瓦飛檐,蔚為壯觀。殿後有亞聖殿,與大成門、奎星門前後襯應,更顯出大成殿主體的雄偉。
 
1926年,工農運動興起,湘潭縣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在文廟召開。1927年中共湘潭縣委書記兼總工會委員長楊昭植同志被害於學坪。故該地具有一定的革命紀念意義。現文廟為湘潭師範學院南院校舍。廟宇已修繕一新。

 

陶公山
陶公山位於沿江西路,原名壺山,瀕臨湘江。晉時著名將領陶侃曾駐兵於此,故改稱陶公山。陶侃因統兵禦外和對內討平蘇峻叛亂有功,官至侍中、太尉、領荊州刺史,封長沙郡公加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江八州諸軍事。東晉鹹和九年(西元334年)卒遺命葬於長沙。晉成帝為表彰他的功績,追贈他為大司馬,謚曰“桓”。
 
邑人紀念他,在他生前住過的壺山建衣冠墓。墓碑文曰:“晉都督陶桓公墓”。墓聯是:“百甓勤勞博茅土;八州都督剩松楸”。陶公山下有陶公釣過魚的地方——釣魚臺,釣魚台下有陶公渙潭,以及陶公橋等。

 

褒忠山
褒忠山在城西約35公里處。一山拔地而起,直插蒼穹,雲繚霧繞,朦朧迷離,這就是古稱“湘中第一山”的褒忠山。褒忠山海拔八百多米,曾名“貞女山”,相傳有邱氏二女終身不字,於此山修道成仙。宋末,鄉民劉叔榮起兵抗元,踞山不屈。最後,兵盡糧斷,墜崖犧牲。後人為紀念他,褒獎忠義,遂改名為褒忠山。
 
褒忠山景觀有白雲關、報恩寺遺址、仙女廟舊址、捨身岩、一尖峰、二尖峰等。其中以白雲關最為壯觀。沿登山小道而上,道旁一巨石上鐫刻著“白雲關”三個大字,此所謂白雲出入之關口。每當白雲"出關",則關下雲霧迷漫,而山頭晴朗碧透;若白雲“入關”,則山頭雲遮霧蓋,而關下清明如鏡 ,為褒忠山一奇觀。“捨身岩”如刀削斧砍,巋然聳立,傳說為劉叔榮退守至此,誓不投降,跳岩捨身之處。
 
褒忠山峰巒重修,修竹搖曳,林木蔭蔽,山花香馨,百鳥囀鳴;山谷間,清泉飛瀑,流溪潺潺,如歌似曲。令人陶醉。有水杉、黑殼楠,潤楠、紅桐等許多珍貴樹種,是一處難得的天然植物園 ,現已辟為褒忠山林場。

 

雲門寺
雲門寺位於市內。始建於宋皇佑二年(西元1050年)。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清同治年間再修,保存至今。
 
內有石碑數塊,記載著雲門寺興修過程。前殿、大雄寶殿、觀音閣是寺的主體部分。觀音閣進深三十五米,高15米,歇山青瓦屋頂,檐角起翹柔和,檐下用卷棚裝飾,古樸而素雅。閣的正廳辟一天窗,內置泥塑與木雕相結合的千手觀音像一尊,像高十米有餘,全體比例勻稱,造型優美,雕刻細緻,遍飾黃金。其頭部頂著三十二個小的活佛造像,腳部踏在寶蓮臺上,雙手拱胸,另在肩部造出多只手臂向四周伸張開來,這些手或持刀矛,或捧佛像,或空掌飄帶,或彈指一二……面部表情閒適、慈祥,體態莊嚴而生動。閣前左、右兩廊有漢白玉石雕十八羅漢像,每尊像高約一米,均作屈膝打坐狀,而表情各異,或舒顏展目,或洗耳皺眉,或捧腹憨笑,或掩卷沉思……無不栩栩如生,呼之欲生,是我省保存的古代石雕藝術品中的傑作。

 

關聖殿
關聖殿位於平政路,據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重建春秋閣碑記》載:“創自明初,越年以來,時加修葺,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修大殿,重建舞樓,次及韋馱堂、?垣、禪房、皆煥然壯觀”。
 
現存建築有大殿、春秋閣、鐘樓和鼓樓等。大殿重檐歇山頂,建築在花崗石臺基上,高約16米,長24米,寬14米,氣勢雄偉,結構複雜,雕飾繁多。其中最使遊人讚嘆的是春秋閣巨型石獅和石雕龍柱等雕刻精品。閣前石階斜臥一條蟠龍,兩側分列一對巨型石獅。石獅各各背負一隻幼獅,幼獅搔首貼耳嬌憨之態可掬。閣頂內側倒懸著一條木雕貼金巨龍,口含丹珠,神態飛揚、四周板壁透雕人物故事,猶如一部形象的史書。
 
閣前一對漢白玉鏤空龍柱聳立在閣門兩側,上頂檐廊,下抵白玉獅座,高4.8圓周約1.5米。柱為整體龍為整形,龍繞柱旋,龍、柱一體。雕龍昂首翹尾,似騰雲駕霧,如翻波擊浪,造型生動,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雕工採用鏤空技法,一鱗一爪,一須一珠,絲絲入扣,極為精巧細膩,遊人無不為其高超的技藝所折服。這件鏤空龍柱屬國內罕見珍品,除山東曲阜孔廟有類似物品以外,再無其他。
 
殿後圍?上刊有10多塊石碑,記載著湘潭開埠以來商業繁榮史實,以及關聖殿的重修原委,殿房田產數目與位置等,是研究清初經濟和商業狀況的重要資料。
 
1923
年春,中共湘潭地下支部在關聖殿開辦平民夜校,由縣委書記楊昭植任校長,培訓了不少革命志士,因此它又是具有革命意義的紀念地。

 

魯班殿
魯班殿位於自力街興建坪,初建於清乾隆年間,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資重修。重修後廟堂寬闊,殿門交聳,雕塑精美,一直是泥木工人集會、活動的場所。
 
魯班殿正中奉魯班鍍金塑像,兩廂奉關公財神像。進門有戲臺,相傳農曆5月初7日為魯班誕辰,泥木工人於此集會紀念。1926年,湘潭建立泥木工會,以此為會址。後來開辦小學,專招泥木工人子弟入學。
 
現在魯班殿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殿門上“湘潭古城全景圖”泥塑。此圖分三部分,右部為文昌閣至小東門圖景,原文昌閣的全貌清晰。城?上城樓、垛口,都一目了然。城?外是半邊街的吊樓,依次往前是大埠橋的石拱、萬壽宮的高?、關聖殿的飛檐、石嘴的石壁以及唐興寺、唐興橋、窯灣等 ,凡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左部為楊梅洲圖景,市街房屋,別具風格。在這些景物的下面,是浩蕩的湘江,江面百舸爭流,江岸碼頭歷歷在目。實為研究湘潭古城發展的重要資料,也為遊人尋古訪幽提供了情趣。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在湘江區由義巷內的義源。秋瑾在這裡度過了8個年頭,生育了一男一女。秋瑾祖籍浙江紹興。1894年,其父親由常德調湘潭厘金局任職,她亦隨父來到湘潭。1896年與湘潭王廷鈞結婚,由義巷的“義源當鋪”就是王家開設的。
 
秋瑾在湘潭居住期間,一邊撫育兒女,一邊練習擊劍、拳術、騎馬等,同時還寫了許多反映自己對包辦婚姻不滿,對世俗憂傷的詩篇。以後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直至最後為國捐驅。孫中山曾親題贈“巾幗英雄”的匾額,以示祭奠。

  

劉烈士祠
劉烈士祠位於城北街。是辛亥革命後臨時革命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劉道一而修建的祠堂。劉道一(西元1884-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炳生,原籍湖南衡山,後隸籍湘潭。留學日本時,與秋瑾等組織十人會秘密團體,倡言革命。又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被封為“草鞋”(將軍)。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等職。次年回國,聯絡會黨、新軍、發動萍鄉、瀏陽、醴陵武裝起義,不幸事機洩露,被捕犧牲。遺體葬於長沙岳麓山。
 
劉烈士祠原房屋四進共40餘間,現存後進7間,透過整修,已煥然一新。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正廳懸挂有孫中山、黃興悼念烈士的輓詩。此外,尚有其他文物100多件,供人瞻仰。

 

彭德懷同志故居
彭德懷同志故居位於湘潭縣西南的烏石寨,距湘潭市約40公里。有公路直達故居。這裡竹木蔥郁土?圍繞,是一棟具有江南風光的普通農舍。
 
堂屋門楣上,嵌著由鄧小平題寫的“彭德懷故居”的橫額門匾。堂屋正中,懸挂著彭德懷同志著元帥服的巨幅彩照,兩邊?上陳列彭德懷同志的生平主要活動年表。東正房是解放後彭總兩次回故鄉時居住的臥室,1958年和1961年,他先後在這裡住過36深入調查當時農村生產和人民生活狀況,寫出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農村調查報告。東橫堂屋的?壁上,懸挂著他弟弟彭金華、彭榮華和弟媳周叔身、龍國英的遺照和簡介。彭金華、彭榮華於194010月先後犧牲,兩位烈士的遺體合葬在屋後面的山丘上,王震同志為二位烈士題寫了墓碑。故居西頭的三間橫屋?,是輔助陳列室,陳列著60多張圖片、照片和50多件文物,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內外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彭德懷光輝壯烈的一生。

 

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在白石鋪鄉。齊白石一八六三年誕生在湘潭縣星斗塘,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等。齊白石藝術成就非凡,詩、畫、書、印並絕,開創了中國畫的新風。是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國際和平獎獲得者、舉世聞名的中國畫大師。其故居陳列有白石老人的照片和詩畫書墨真跡。

 

株 洲 市

古城?
古城?在淦田鎮南,為東吳改建的建寧縣城遺跡。吳孫亮太平二年,建寧縣城由株洲遷此,稱新城。晉泰始二年,建寧縣城復遷株洲,此城遂廢。現存城?殘段,為沿江公路至湘江邊一段 ,粘土夯成,高4.5米,頂寬2米。

 

伏波嶺
伏波嶺瀕臨淥水北岸。前有石岸壁立,下有深潭。東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往返屯兵嶺上。唐時建有伏波廟,一九四四年被日寇焚燬。1968年重建,外表依如舊貌。
 
伏波廟為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舊址,現辟為革命紀念地。山旁還建有縣文化館、圖書館、為縣城主要文化活動場所之一。

 

千人堆
千人堆位於市郊荷塘鋪鄉新店子村。1941919日晚上,由於漢奸告密,日寇在荷塘鋪駐地架起兩挺機槍,堵卡掃射,打死我北上抗日將士200餘人,當地群眾挖了一個大坑,埋葬好屍體,並樹碑紀念。
 
石碑高1米,寬0.8米。碑文為“中華民國三十年,抗日陣亡北上忠烈將士墓”,落款為:“本鄉士民公立”。

 

古鎮朱亭
古鎮朱亭在縣城南32公里的湘江東岸。宋乾道二年(西元1166年),朱熹遊南嶽經此,應學生請求,結亭講學。
 
後人為記其事,改名朱亭,並建有龍潭書院。鎮後十里長山透過人工造林,已成為“杉松竹參峻嶺,香茶蜜桔碧淺丘”的清秀畫圖。林間公路,如黃色綢帶,蜿蜒飄拂近百華里,驅車縱觀,仿佛進入了一座森林公園。現辟為林場,被譽為“人工林海之鄉”。

 

石峰公園
石峰公園位於城北區,東依建設大道,西瀕湘江,佔地160多公頃,園內山巒起伏,石脈嶙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園西瀕臨湘江的石峰頭,海拔167米,兀立江面,傲視群峰,氣象非凡。
 
該園建於1964年,現已發展成一個地域寬闊,風景別致的遊覽勝境。園內峰巒疊翠,花木蔥蘢,建築明麗,恰值湘江之濱,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石峰頭西部峭立,臨江兀立 ,江水拍擊,其勢雄偉壯觀。
 
結構新穎的“雲峰閣”,建在群山之巔的尖峰嶺上,高達26米,條石混凝土結構,為四角攢尖頂的塔式閣樓,登上閣樓,近瞰全園,可見亭廓翼然,襯映著青松翠柏,使人心曠神怡。舉目遠眺,曲曲湘江,緩緩北去。
 
南面群樓鬧市,車水馬龍、盡收眼底。公園建築均取民族形式、歸類成景。薔薇軒園是公園的“園中園”,它既是遊樂場所,又是景色宜人的科普園地。園內還設有影院、音樂茶室、電視遊藝室、旱冰場等娛樂場所,益增遊人雅興。

 

奔龍公園
奔龍公園位於建設中路西側。瀕臨湘江。佔地30公頃,有東、西、北三個園門。相傳古代有一黃袍怪在湘江興風作浪,一條青龍從山中騰空而出,降服了它,後人為感龍恩,遂將此山取名奔龍山。公園依山而建,故沿其名。
 
公園始建於1955年。亭、臺、樓、榭點綴在湖光山色之中,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現代公園。現園中樹木蔥蘢,百花爭傃,鳥語花香。奔龍山密林中,建有教習武術的的武術館,以及清幽恬靜的木涼亭,朝江觀景的思龍亭等。立亭眺望滔滔江水北流去,習習涼風送爽來,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公園南面,是前擁後簇高矮參差的座座假山,爬上假山坡嶺,躍入眼簾的是四條巨龍,盤踞在三座高大的假山中。北面是水面遼闊的龍池,四周曲徑環繞,柳絮紛飛。泛舟池上,碧波盪漾。池中聳立金碧輝煌的池心亭,20多米長的石曲橋把池岸連通。
 
華麗的龍宮——津津園,鑲嵌在龍池北邊水浪?,主樓二層,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亭樓龍池輝映,象一座水晶龍宮。龍宮旁邊有紅魚浮游的荷花池,有花香撲鼻的長春苑,有天鵝絨般的草地、花樓、花廊、花架、春夏秋冬花展院。

 

羅哲烈士墓
羅哲烈士墓在馬家河鄉高塘村境內。羅哲,字以?,馬家河打板塘人。1902年生,1926年任中央農民運動講飛所教員,由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任全國農民協會籌委會秘書,協助毛澤東籌備全國農民協會工作。1928年被捕,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1956年毛澤東親筆題寫了“羅哲烈士之墓”墓碑。

  

韶山風景區

韶峰
韶峰位於毛澤東同志故居的南部海拔520米,為韶山第一高峰,又叫仙頂峰,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因為獨秀於群山環抱之中,素有“躋其巔俯視群山若子孫,南嶽洞庭望之若既”的美妙傳說。
 
峰頂有一寺廟,現尚留有一些當年建立眺望哨的殘?。由峰頂向北眺望山巒起伏宛如遊龍,氣勢宏偉壯觀,東眺韶山衝?一派田園風光。為韶山八景之首。東面山腰的仙女茅庵,為一突起的平臺,三面環山,茅庵背靠韶峰東面的韶山衝是韶峰佳景之一。景觀具有濃厚的山村野趣感。景點有“飛來船”、“六朝松”等,四周擁有馬尾松、榆樹、楓香、櫟樹等高大樹木,為環境點綴增色不少。
 
南面山腰的胭脂古井,相傳唐虞時代舜帝南巡至此,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曾在此梳洗以井為鏡不慎將胭脂掉落井中,故水呈紅色,“胭脂”古井由此得名。古井泉水細流不斷,不管雨季、旱季、泉水總是紅色,實為少見。

 

南岸
南岸在故居左側不到100米,是毛澤東啟蒙讀私塾的地方。毛澤東從小愛學習,8歲時開始讀私塾,對於私塾規定教授的功課,不能滿足他求知的慾望,還借閱民間流傳的故事書籍和具有進步思想的書刊。現南岸恢復了當年私塾教室,復原擺設了毛澤東當年的座位、讀書時的用具,陳列了他當年向別人借書的借條等。

  

滴水洞
滴水洞在毛澤東故居以西約4公里的地方,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以一小山澗作為出口的狹窄谷地,由於谷深清幽,猶似一洞,山上有一泉水,從岩石滴下,故稱“滴水洞”。
 
這裡竹木繁茂,山澗流水潺潺,四季鳥語花香,深谷清幽雅靜。特別是夏季炎熱,滴水洞氣溫比谷外低3-5攝氏度,是避暑療養的好處所。這裡原為毛澤東同志祖父的居住地。毛澤東同志少年時期去湘鄉外婆家經常經過這裡。山洞西北的一個山嘴,傳說過去有老虎在此歇息,故曰“虎歇坪”,現有兩隻臥虎石雕。
 
1960年人民政府在此依山傍水建造房屋,既保持了自然風景的優美,又利用它為人民造福。1966年6月,毛澤東同志回韶山,就居住於此,並在信中稱此洞為“西方山洞”。近年來滴水洞增設了八景亭、八景石碑、石刻、猴亭等遊覽點。滴水洞側的最高峰景點正處在滴水洞群山中部,站立山頂,南望可見韶峰群山疊翠,北望可俯視大坪全貌。正如毛氏族譜所描寫的“一溝流水一拳出、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鐘人未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滴水洞口有一座水庫,是1956年修建,命名韶山水庫,畜積泉水,清明透亮,儲水量達21萬立方米。毛澤東1959年和1966年回韶山時,多次在此游泳。此處是參觀滴水洞的入口處,綠樹掩映,頗富神秘色彩。

 

毛震公祠
毛震公祠與毛氏宗祠相距約半公里,是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的地方。一九二七年,農民運動遭到當時國民政府的非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駁斥那些非難論調,對農民運動進行調查。毛澤東於這年1月上旬到達韶山,考察農民運動。湘潭特別區第一、第二鄉的群眾,在毛震公祠集合歡迎毛澤東,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演講。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距故居約半公里,是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舊址之一。1925年,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發動群眾創辦了20餘所農民夜校,對農民進行文化知識和革命思想教育。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曾在這所夜校講過課。

 

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故居名上屋場,座落於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衝中、房屋係泥磚青瓦,土木結構,是南方常見的普通農家住房。現有十三間半民房。其中瓦房十間、茅草房三間,為毛澤東同志的父親毛順生所建。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於此,並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10年秋,毛澤東立志救國救民,為尋求真理,離家外出求學。1920年毛澤東父母相繼去世,以後他弟妹也跟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曾幾次回故鄉。1925年偕夫人楊開慧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並在此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回鄉考察農民活動。1959年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探望,視察了故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看了故居和父母墳墓,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到韶山》。1966年毛澤東最後一次回韶山,居住在滴水洞。
 
毛澤東故居,1929年曾遭到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破壞,1950年以後經多次修葺恢復原貌。1961年4月,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經黨中央批准將“舊居”改稱為“故居”。室內陳設盡可能按照毛澤東當年在此居住時的原樣佈置,有些用具係原物。屋前有毛澤東少年時代勞動過的田地、禾場、游泳的池塘等。

  

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建在毛氏宗祠旁,原稱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館,建於1964年,1982年改為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鄧小平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紀念館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採用農村房屋的外貌,城市園林的風格建造,依山就勢,高大自然,展室高大、寬敞、明亮,以亭臺、小橋,回廊相連,顯得十分雅致堂皇。
  
館內主要陳列毛澤東的生平業績,共分8個室。
 
第一室:介紹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由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為一個民主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

 
第二室:介紹他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革命活動

 
第三室:介紹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致力於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的情況

 
第四室:介紹他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到農村,發展革命力量的革命實踐活動的情況

 
第五室:介紹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與黨中央堅持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實行人民戰爭,取得抗戰勝利的情景

 
第六室:介紹他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與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艱苦奮戰,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情況

 
第七室和第八室:介紹了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國際上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與第三世界團結合作,提高新中國的威望的情況。
 
紀念館還有一室介紹毛澤東一家六位親人為革命獻身的光榮事跡。

  

張家界風景區

張家界
張家界又名青岩山,是我國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南距大庸市32公里,總面積1.3萬餘公頃。最高峰兔兒望月岩海拔1334米,最低處300米。這裡群山環抱,蒼松密布,岩峰千仞溪泉長流山重水復,地貌奇特,一派原始風光。
 
這裡有”一片林海,兩座飛瀑,三千奇峰,四族風情,六道天橋,七大銀杏,一步一個點,十步一重天”的神話般的世界,遊人讚美其曰:“人遊山峽?,宛在畫圖中,壁愛雙屏列,天看一線通。啼猿聲處處,古木葉叢叢,日夕歸來晚,泉聲兩岸風”。是當之無愧的”風景明珠”。
 
張家界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踞盛會長沙約400公里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索溪峪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69平方公里。是個具有原始生態體系的砂岩峰林地貌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7.7%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主要景點有黃石寨、金鞭溪、天子山、黃龍洞、寶峰湖、茅岩河等。

  

武陵源
武陵源位於湖南省的西北部,由張家界市(原大庸市)、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成,總面積約五百平方公里。據清朝的地方誌載,這一代“萬石筍立,層岩涌塔石並赭赤高秀入雲,奇甲天下”。一九九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陵源風景區的地層以紅砂岩、石英砂岩為主,經長期地質變化、水流切割、風化剝蝕,形成罕見的砂岩峰林峽谷地貌,數以千計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態各異。其罕見的奇秀峰群,多彩的湖瀑澗泉,迷人的洞岩地宮,浩瀚的綠色森林。一切都充滿著原始的自然美,遊人到此就猶如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和風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難怪許多人發出“此畫屏呼?!仙境耶?!”的感嘆。
 
張家界森林公園包括黃石寨、金鞭溪、腰子寨、沙刀溝、琵琶溪五大景區。內有林木九三科五一七中,著名的樹種有珙桐、銀杏、香果樹、鵝掌楸等;有鳥類四一中,獸類二七中,其中紅嘴相思鳥、長尾雉以及水獺、獼猴、麝、貉等較為珍貴。
武陵源風景區特產尤多,其中以獼猴桃、化石、青岩茗翠茶、龍蝦茶、松菌等較為著名。

 

腰子寨景區
腰子寨景區位居金鞭岩飯店東北方向,西與黃石寨遙遙相對,海拔一千一百米。腰子寨四周皆懸崖絕壁,只靠石家灣一方山勢稍斜,要攀藤附葛,上兩層天梯,走“之”字形華山武當徑,還要吊索攀登,才能到達頂峰。站在峰臺四顧,可見千峰聳立,“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那交織著藍、黛、蒼與紫紅色的面面岩壁,布繞著縱橫交錯的節理條紋,儼然天工壁畫。
 
由於這裡地勢高峻,遠山化為碎波,溪流纖細如線,點點屋宇好似閃光的鱗片。更由於空間和方位的變化,眾多奇景,移步變形,如若幻影。主要的景點有:碓碼岩屋、天橋、老鷹嘴、萬水千山、梭標岩、兔兒望月、天然壁畫、鎮妖七塔、馬公亭等。

 

金鞭溪
金鞭溪發源於土地埡溪水由南向北,繞過張家界林場場部,折向東流,先後匯合花溪、琵琶溪、沙刀溪和礦洞溪。
 
景區範圍從林場場部到水繞四門。十里溪水,蜿轉曲折,隨山而移,紆曲穿行在峰巒幽谷之間,迤邐延伸於鳥語花香之中。有人說它是一溪絢爛的水彩畫,一溪婉約的抒情詩,一溪優美的旋律一溪古老的故事。
 
金鞭溪兩岸,不僅有千姿百態的奇峰怪石嵯峨簇列,而且林木石野、葳蕤,如一幽邃綠宮,到處翠薇撩人。兩岸世所罕見的中國鴿子花、龍蝦花、山荷花……爭妍鬥傃,漫谷溢滿山鳥的鳴囀。
 
景區內有閨門倒映、醉羅漢(斜劍刺破天)、金鞭岩、神鷹護鞭、雙石玉筍、劈山救母、紫草潭、跳魚潭、迎賓峰、獨峰孤猴、白沙泉、三楠抱石、石碑峰、千里相會、駱駝峰、張良墓、水繞四門以及古戰場等景點。
 
總之,它像一條彩色綢綾飄拂在幽谷之中,如同一幅山水長畫軸,美不勝收,真不愧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天子山
天子山在桑植縣境內,距大庸市六十公里,屬水成岩地貌,主峰海拔1250米,面積10萬餘畝。山區遍佈亞熱帶常綠闊葉原始森林,多珍禽異獸和奇花名卉。峰巒嵯峨,怪石擎天,雲霧飄渺,風光奇異。天子山是"秀色天下絕,山高人未識"的自然風景處女地。

 

黃龍洞
黃龍洞與外地的名洞大窟作比較,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各個觀景區壯大雄偉;二是景物形態奇特;三是洞中藏河。
 
黃龍洞中石柱高近三十米,粗達九米,雄壯無比。那些石柱和石筍,大多是拔地而起,地上有細沙覆蓋,頂上無溶水的痕跡,好象是從泥土里長出來的。
 
洞中的飛瀑高達六十米。洞中的最長的河,長達二公里多,遊客可泛舟觀賞,燈光下,河面波光瀲艷,兩岸石景生輝,別有情趣,故被中外遊人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沙刀溝景區
沙刀溝景區包括沙刀溝和袁家界。沙刀溝位居金鞭溪中游兩側,兩岸岩壁陡絕如劈,滿澗古木參天,蒼藤蒙絡,蔭翳蔽日,即便是高空驕陽似火,這裡或如黃昏,或如月夜,頗具“當晨景欲瞑”、“松月寒色清”的情境。加之?偶有“清猿響啾啾”,顯得野味十足。
 
沙刀溪谷蜿蜒,流水象一條長長的青蛇,從窄窄的山峽遛出,一頭鑽進金鞭溪。袁家界在沙刀溝北側,是一個由石灰岩為主構成的巨型高大而又較平緩的山嶽。四周多井泉、耕地。
 
景區內還有八仙山、童子拜觀音、金騾洞、五女拜帥、石塔斜影、天門初開、龍宮舞女、石蛙探幽、天下第一橋、天懸白練、雙龜登天、醉景臺、後花園等景點。

 

黃石寨景區
黃石寨景區位於張家界賓館北部四公里,是由懸岩峭壁托起的一塊臺地,海拔1200多米。是張家界景區最大淩空觀景臺,頂部面積近20公頃,有茶園,有泉水,還有為登山遊人服務的餐館、旅社、攝影部。
 
黃石寨入自東天門,出由西天門,自古只有一條崎嶇小道,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上頂後,沿臺緣各觀景臺,極目遠望,千峰萬壑,盡收眼底,如同一盤玲瓏剔透的翡翠模型,叫你留連忘返。
 
在黃石寨景區內可以觀看的景點有:酷似光頭大腹,笑眉笑眼的“笑羅漢”、天書寶匣、猴頭峰、定海神針、一口玉印、南天柱、南天門、銅?鐵壁、望澗臺、黑樅腦、天橋遺墩、飛雲洞、雲霧冰泉,霧海金龜、西天門、仙泉、天塔、龍頭峰、手掌峰、海螺峰、金蟾伴月以及天狗食月、鴛鴦泉……等等。

 

琵琶溪景區
琵琶溪景區位於金鞭溪上游西岸,兩岸岩峰嶙峋,林木豐茂如蓋。溪流九曲八彎,且多跌宕,沿途溪水叮咚不息,如撥琵琶,故名。琵琶以聲異眾。
 
琵琶溪沿途景點主要有:夫妻岩、清風亭、鍾馗岩、三姊妹峰、金雞報曉、望郎峰、刺破青天、九重仙閣、雄獅回首、金鳳展翅、龍鳳庵、龍鳳泉、朝天觀等。

 

十里畫廊區
十里畫廊山清水秀,繁花似錦,百鳥爭鳴。境內景物造型奇特:若人,若神,若仙,似林,似禽,似獸的石英砂岩峰林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變化萬千。
 
早在明代就有人寫下“人遊山峽?,宛如畫圖中”等佳句。大自然這位雕塑大師,以鬼斧神功之國,在十里畫廊塑造了稀世珍品,它是藝術的世界,童話的世界和神秘的世界,為中外遊客叫絕。

   

       以下資料為了方便你資料的查詢,我們做了一些調整,例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絕對是屬於在西北地區的,但我們把它歸類在自治區內,希望還適合你的查詢方式。

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華北各省 河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河南省  
華東各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台灣省
華中各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西南各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廣東省 海南省
西北各省 陜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東北三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回首頁


認識中國-中國簡介

旅遊種類介紹

大陸各省市簡介

大陸各地景點介紹

中國五十六民族

中國各民族節慶

推薦旅遊行程

發現死海的奧妙

本網站資料是由探索之旅工作室編輯維護

網路資料版權所有  E-mail:able3@ms32.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