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遊景點介紹

回首頁


認識中國-中國簡介

旅遊種類介紹

大陸各省市簡介

大陸各地景點介紹

中國五十六民族

中國各民族節慶

推薦旅遊行程

發現死海的奧妙

          

南昌市
南昌之名始於西漢,取“南方昌盛”之意,是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內地八大重點開放城市之一。
   
南昌市位於江西北部,長江南岸、贛江下游,濱臨鄱陽湖,包括東湖,西湖、青雲譜,灣?,郊區五區,轄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縣,總面積7400平方公里,人口約378萬。
   
南昌的歷史悠久,現已發掘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古文化遺址,近六十處之多,最早有關南昌的文字記載《禹貢》。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且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 ,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
洪都。元、明、清歷代皆為江西省治。
  
南昌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名人輩出,唐代王勃稱之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南昌又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在這進而發動了震驚中外有南昌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新紀元。“八一”南昌起義舉世聞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此誕生,南昌又有“英雄城”之美稱。
    
改革開放後,南昌旅遊業發展迅猛,許多古跡文物修復一新,江南名樓滕王閣又重建屹立天贛江之濱,給古城增添無窮魅力,近年來,梅嶺、青山湖風景區等旅遊場所相繼開發,南昌成為中外旅遊者參觀、學習、遊覽的熱點城市。

  

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路的贛江邊。唐高宗永徽四年(65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閣,原閣規模算很大,高九丈,共三層。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
  
因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垂千古。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62年又毀於兵災,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新矗於贛江之濱。
  
現在的滕王閣整體佈局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規模宏大、配套設施齊全的倣古建築群落從東面榕門路口進入,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樓宋式彩繪大牌樓敞開熱情的胸懷迎接您,往?50米,穿過一排碧瓦丹柱倣古店舖,便進入了滕王閣園區,寬闊的閣前廣場襯托著一座巍巍崇閣,滕王閣便完全展現在您的面前。
  
這是根據古建築大師梁思成1942年所繪草圖,並參照“天籟閣”所藏宋畫《滕王閣》建築而成,滕王閣的主體建築九層,凈高57.5平方米。下部是象徵古城?的約11米高的大臺座,臺座之上取
明三暗七格式,其兩翼為對稱的一級高臺,高臺上部為遊廊,遊廊南端為壓江亭。北端為挹翠亭。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檐,鬥拱層疊,門窗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的字,而其平面則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鯤鵬。
  
滕王閣因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無不突出文化樓閣的特徵。“滕王閣”正匾係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鋼長聯“落霞與孤鷸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檻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再現“初唐四傑”之首王勃之風儀神采古老的編鐘、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憑添了新閣古雅氣氛。
  
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以見倣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流遠年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繩金塔
繩金塔始建於唐天佑年間(904-907),相傳建塔時掘地得鐵函,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舍利子三百粒,故稱
繩金塔
  
磚木結構的塔身八面七層,高59米,底邊周長三十八點八米,每層飛檐回廊,八面均有拱門相通。塔內有樓梯,可登塔頂,頂剎為銅質鎦金大鼎。該塔是南昌市最高古建築物。

 

東湖
位於市區中心的東湖,北臨民德路南臨中山路東濱蘇圃路,東湖中有名跡百花洲。東湖面積約13公頃,唐憲宗元和三年(八零二年),觀察使韋丹為除水患,首倡治湖,浚淤植柳、後遂有
萬柳堤黃金堤
 
杜牧曾讚其為"十柳堤合"自此以後東湖即為著名風景湖。明代以後,分成東、西、北三湖,民國以後,以紅石壘岸,北湖又成南、北二湖,今之西湖有橋涵相通,宋以後統稱為東湖。
 
東湖之中有三座小島,其中兩島於八一公園之中,即百花洲和少年宮所在地。百花洲一名始於宋代,歐陽修有五絕詩《酬聖俞百花洲》,向子堙《喋戀花》詞序中有“百花洲老桂盛開”句。南宋紹興年間,豫章節度使張澄建“講武亭”於南洲,以習水軍,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布政使彭家屏立
百花洲三字巨碑後斷損。1983年11月重新勒石,並建石質碑亭一座。
 
八一公園清代為貢院,1932年辟為湖濱公園,1946年4月3日發放為介石公園。1950年7月定今隱名,總面積23.7公頃,陸地面積6.4公頃。園林木繁盛,花團錦簇。公園可以分為湖區和陸區兩部分。湖區主要景點有東湖、百花洲、百花橋、冠鰲亭、蘇堤、蘇圃、水木清、華館以及九曲橋、湖心亭、船塢碼頭等。其陸地主要有文物草坪廣場,立有晉、唐、宋、元、明、清各朝石人石獸十餘尊,又有茶室、兒童樂園、溫室等,可以供遊人憩息。該園處於鬧市中心,綠蔭如蓋,湖水盪漾,
豫章十景中的東湖月夜蘇圃春曉均在其中。由於鬧中取靜,每天遊人如潮,且每年園內均舉辦大型花卉或花燈展,吸引不少遊人前往。

  

梅嶺風景區
梅嶺風景區又稱梅嶺國家森林公園,距南昌市僅一百五十公里。因西漢梅福於此修道而得名。又因位於城區之西,復又名西山。 主峰洗藥塢海拔八百四十二米,為全市最高點。夏季平均氣溫二二點六攝氏度,比市區低八——十攝氏度,這對我國“四大火爐”之一的南昌來說,是一座難得的“涼島”,故有“小廬山”之雅稱。
  
自古就以其奇山、奇石、奇澗、奇水、奇樹、奇霧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氣候吸引眾多的文人墨客,得道高人前來題詩留墨或築寺建觀。目前尚可尋到岳飛、王安石、歐陽修、八大山人、湯顯祖、李時珍、印光和尚、許遜、梅福等一百多位古代名人的舊蹤。也有毛澤東、朱德、方志敏、葉挺、蔣介石、蔣經國、楊虎城等當代名人的遺跡。
     
梅嶺有自然和人文景點一百二十多處,主要的景觀有:被稱為全國第十三大避暑勝地之一的洗藥湖避暑度假區、江南最大尼姑庵之一的天寧古寺,中國音樂鼻祖伶倫修煉地、古南昌十景之一的洪崖丹井、江西最大的地表皇室墓葬——皇姑墓、神奇獨特的名人別墅群、參天的千年銀杏、峻險奇絕的獅子峰、氣勢壯觀的腳魚潭滿面區、繁花錦簇、縱覽雲飛的中日友誼林、莊嚴肅穆烈士墓等。
     
遊人不論是在梅嶺之巔、洗藥湖畔,還是在避暑山莊,均可朝觀東方雲海日出,暮瞰洪城萬家燈火,春賞十里火紅攬萬山玉樹銀花,真乃一風景幽美,避暑遊覽之仙境。

   

西山萬壽
西山萬壽宮位於南昌市新建縣西山,東晉南昌人許遜(239-374)曾任四川旌陽縣令,居官清廉,為民興利除害,後棄官東歸,畢生致力治水,曾在此修身煉丹,後人為紀念他立
許仙祠
    
宋徽宗令倣西京(洛陽)“崇福宮”重建,並新書
玉隆萬壽宮匾額。清同治六(一八七二年)重修時,建前三殿、中三殿、後三殿,左有文宮,右有逍遙宮,及戲臺、小門等為江西著名的道教廟宇。宮內有三棵晉化古柏,其中一棵據傳為許遜手植,另有唐、宋、明代所植柏樹,至今濃蔭如蓋。宮前晉化鐵柱古井泉水清澄,八角護欄保護完好。相傳,晉代南昌地區有一蛟螭,播風弄雨,翻洪作浪,殘害生民,許遜神通廣大,將此妖孽捉住並鑄鐵柱將其鎮於井底。
  
此後南昌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相傳許遜活到136歲時,在西山得道,
舉家四十餘口,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獸都帶去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便出於此。

     

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地處南昌市南郊十五華里的青雲譜道院內。青雲譜道院本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園林。園林之南部,西部面臨寬闊的梅湖,泊岸曲折,水明如鏡,獨攬湖山田園之美。青雲譜園內。 蒼木翠行,掩映著展宇雲閣,丹桂碧池,環抱住涼亭月樓,逸靜幽雅,宛若仙境。
     
園中現存有關帝,呂祖、許祖三官,鬥姆、嶠園等六座殿堂,中間以天地相融,東西接廡殿四座,中部鶴二間,抬梁式構架,懸山頂,青磚灰瓦的粉?。精而不華,青而不飾,古樸典雅,風格獨具。
    
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未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生於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權的九世孫。他從小聰慧異常。又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並能懸腕寫米體小楷,並進官學為諸生。
      
八大山人在藝術創造上有傑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寫意派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對繼承和發揚祖國文化遺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他以大寫意水墨畫著稱。精於山水、花鳥、人物、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在創作上,他立意精深,構圖奇特,筆墨簡煉,氣勢磅薄,感人心脾,所塑造的的藝術形象,具有獨特的韻味,在清初畫壇保守與革新的對峙中,成為革新派四大畫僧的主持。由於八大山人畫品至上,尤受推崇,名滿天下,三百年來著名畫家揚州八怪鄭燮等以及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張大千等在畫風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二十世紀以來,他的藝術之光的強烈輻射已穿越時代和世界,穿越民族欣賞心理。釋放出巨大的世態能量。1985年,聯合國國科教文組織宣佈八大山人為中國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並以太空星座命名。八大山人受到世界人民的讚揚和敬仰。
    
八大山人紀念館具有豐富的藏品,館內現設有書畫展廳十座,陳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餘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圖”、“鳥石閣”、“松鶴閣”“柘木立鷹圖”、“壽鹿圖”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貓”、“雞”等。同時,掩映在楊柳竹中的江西第一座古代畫家書畫碑廊以精湛的石刻藝術展示了八大山人一百多幅書畫精品,新開放的八大山人紀念館攝影展也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向觀眾提供了尋覓仙蹤賢跡的啟迪。

      

興國縣
興國縣這個以“將軍縣”而聞名於世的地方,位於江西省中南部,面積3215平方公里,人中62萬。縣城瀲江鎮位於瀲江之畔,光榮的革命傳統給興國揮上了濃重的一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是中央蘇區的主要縣份之一。
     
當年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軍區均曾駐於此地。興國又是第三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場,在這次艱苦卓越的戰爭中,興國人民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涌現出了一大批英雄兒女,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
       
當時,全縣人口23萬人,參軍參戰的就達8萬多人,為革命捐軀的烈士達23179人,其中犧牲在長征途中的烈士為12038人。興國人民在前線不怕犧牲,在後方更不甘落後。他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經濟建設,政權建設,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走在了其它蘇區縣的前頭,被當時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授予
模範興國的光榮稱號,成為學習的榜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授啣時,興國籍的將軍達54位,其中兩員上將,五員中將。
      
從此,興國便以“將軍縣”飲譽海內外。光榮的歷史為興國留下了眾多的革命勝跡,主要有記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蘇區的系列活動舊址、以及興國人民為紀念死難烈士而建立的紀念館、紀念塔等。您若要追尋先烈遺跡,憑吊先烈英魂,您就不得不到興國來。

      

冰心洞
冰心洞位於長岡鄉合富村。洞處群山環抱、重巒疊嶂之中。洞內有蓮花岩、仙女潭、懸天橋以及清靜觀、九皇宮、三官殿等,風物雅致。仙女潭形如巨甕,一股清流懸注其中,四壁迴響,聲若雷鳴,古今遊人流連徘徊其間,留下了不少淋漓的墨跡,傳聞過許多動人的神話。

    

仙人瀑
仙人瀑位於賀堂鄉龍下村,為縣內最大瀑布,落差80米,寬30米,飛竄直瀉,似白練垂空。春夏時節,水流湍急,飛珠吐霧,聲震峽谷,十分壯觀。 瀑布左上方是方石嶺,宋末文天祥曾與元將李?鏖戰於此。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位於瀲江鎮樓街。書院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書院為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閣組成,佔地面積4903平方米。其間雕欄畫棟,詩畫眾多,所畫山水花草,栩栩如生。
      
院內青磚鋪地,整潔光滑,左右兩側松柏蒼翠。1929年4年,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傳達中共六大會議精神並主辦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1930年至1934年,為興國縣維埃政府駐地。
     
此外,興國還有中共江西省委舊址,江西省軍區舊址,中央紅軍兵工廠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總醫院舊址,中國工農紅軍醫學校舊址等。

     

婺源縣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是一顆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上的“綠色明珠”。該縣素有“書鄉茶鄉”之譽自宋至清就有仁宦名人2665人,著作2180部 ,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和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是婺源的驕傲。
      
早在唐代,婺源就是著名的綠茶產區,宋時被稱為全國六大絕品之一,1915年曾獲巴拿會金獎,多次在綠茶質量評比中榮獲國家獎。踏入婺源,滿目青山綠水,粉?黛瓦點綴其間,古樹、古洞、古建築、古文化紅鯉、綠茶、墨硯、白梨為世人所稱頌。

    

文公山
文公山在婺源縣西南三十公里官坑村九老鞭蓉峰上,有朱熹第四世祖四門博士朱維甫妻程氏之墓。南宋淳熙三年春,朱熹第二次回婺源掃墓,親手在墓旁加植杉樹,現今猶存十六棵,分佈成八卦狀,枝葉扶蔬,生氣盎然,其中最大一株高34米,幹圍3.6米,材積13立方米,其它大部高達30米以上,後人稱此山為文公山。附近有文公亭。

      

婺源明清建築
婺源縣原屬徽州府,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商人們在外地掙錢,在家鄉投資,故而當日的婺源,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築遍佈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民故居,應有盡有。
     
這些建築,有前堂後堂先後序列者,有數十戶棟連片者,街巷由一式青石板鋪成。古建築以沱川、浙源、江灣、流頭、思口、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鎮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央戲臺等。
      
縣城東北45公里的沱川埋坑村是明清建築保護比較完整的村莊之一。村中
天官上卿府第,係明未史部沿書餘懋衡接待嬌客處。大門朝北,門坊線刻楷書天宮上卿。前中後三堂,正堂三間二廂,既氣派又古樸。司馬第為清初兵部主事餘維樞所居,坐西朝東,三婁水磨青磚門面,磚柱,單檐、鴟尾,檐下靈芝磚推薦四個,花坊刻司馬第
  
三間兩進,前進正廳三間兩廂,半淺天井,上堂橫樑三眼,雕梁以花卉及戲劇人物為主。前進後堂亦三間兩廂。後進三間二廂,也是雕梁畫花。村中官廳,名
駕睦堂,為明末曾為廣州知府的餘自怡奉旨修建,後改稱龍松祠,分正廳、餘屋兩部分。青磚五風門樓,三重,中間雕雙龍戲珠。正廳五間,三面回廊,軒廊木質卷棚,深天井。有九世同居樓,梁枋門窗之上精刻戲劇人物造型權鳳松鶴、花卉魚鳥等,技藝高超。

    

婺源明清建築
婺源縣博物館位於婺源縣紫陽鎮,為殿寧式三層建築,展廳1000多平方米,館藏文物甚豐,有從商代到清代的各類藏品1000餘件,尢以唐宋古硯、兩宋名瓷,明清字畫優。
     
精品有東漢時的陶權,兩宋陶器,明代的百花金蓮炬、點翠座屏、盤龍玉帶、羊脂玉帶和王冠等,明代劉世儒《墨傃圖》、呂妃《蘆雁圖》。謝時臣《群峰積雪》、清代弘江《黃山圖》,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馮夢龍等書法真跡等,都有極高的收藏和鑒賞價值。
    
此外,西周青銅器、名貴鳥羽組成的的在型牙雕插屏、犀角杯、貓眼等數百件文物,也極為珍貴。特別是是朱熹生前遺物——宋代陶硯,為海內僅見。“滿堂紅”銅制燭光臺(即百花金蓮炬)圖飾由一百支牡丹、芙蓉、金菊花組成,重90公斤,高二米,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大型翡翠畫,重達300克,也為稀世珍寶。

    

廬山風景區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故稱“匡廬”、“南障山”、"天子都"及
天子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相傳在周朝有匡氏七兄弟同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就享有“匡廬奇秀甲城下”之盛譽。廬山區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牯嶺街1167米,巍巍的廬山,遠看有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看鐵壁鋼?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雲間,正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深在此山中
      
廬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於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面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嶺,懸崖峭壁,千姿百態,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龜行大地,雄偉狀觀、氣象萬千。山地的周圍則佈滿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它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起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平”的奇特地形,極便於旅遊。
  
廬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盛夏季節是高懸長江中下游“熱海中”的“涼島山下九江是沿長江最熱城市之一,七月平均溫度為29.6攝氏度,南昌也是29.6攝氏度,南京28攝氏度 ,武漢28.8攝氏度,最高氣溫達40.2攝氏度,而廬山的七月的平均氣溫僅22.6攝氏度,日最高氣溫常在30攝度以下。因此,廬山是全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在季節變化上,是表現為夏季涼爽,秋季早到,冬無酷寒,春則晚來。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
人間四月芳非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來

    

秀 峰
秀峰位於廬山南麓,鄱陽湖之濱的江西星子縣,由香爐、鶴鳴、雙劍、姐妹、文殊、龜背諸峰組成。 香爐峰如紫煙繚繞,鶴鳴峰形似鳴鶴飛翔,雙劍峰勢如芙蓉插天,姐妹峰態同娟娟秀女,文殊峰似尖錐屹立,龜背峰脊如行龜遇雲。這些山峰,千姿百態,玲瓏秀麗,層巒流翠風光旖旎,聚盡山南之美。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名不虛傳。記載南唐中李璟少年時曾經在此築臺讀書,繼帝位後在讀書檯舊址建寺,取開國光兆之意,名為開元寺。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手書秀峰寺匾賜寺僧超淵,引後改名為秀峰寺,俗稱秀峰,為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秀峰不但峰秀,而且瀑秀、峽秀、潭秀、林秀、石秀、寺秀、諸秀匯集,各施其妍。
  
瀑美。向北仰望,雙瀑高挂。一稱“開光瀑布”,如匹練懸空,傾瀉於鶴鳴、行龜峰之間。李白《望廬山瀑布》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看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的就是此瀑,一稱“馬尾水”,懸於雙劍,文殊二峰之間,瀑水被二崖緊束噴灑,如驥尾搖風,故名。
     
潭秀、峽秀。上述雙瀑落至秀峰兩側和青玉峽龍潭中,捲起千堆雪浪,激起萬斛珠璣化作一潭碧水,明沏見底,水中游魚可數。潭壁之上有一篆書“龍”字旁邊有“神龍躍空”四字。潭的東西兩側,有依山臨漳的“漱玉”、“觀瀑”二亭,乃遊客聽泉觀瀑的好場所。置於亭中環顧青玉峽,蒼崖古樹,
杖橫空,綠蔭蔽日,三面絕壁,險要異常。
      
峽壁之上歷代摩岩大字題刻瀑布,其中以宋代的書法家米芾所書“第一山”和“青玉峽”六字最為珍貴,僅一“山”字,就可躺一人。不遠之處,還有廬山溫泉玉簾泉等。寺秀。秀峰寺不但古木參天,建築挺撥,風景優美,而且古跡繁多。唐中主李璟讀書檯,清代康熙南巡時所辟的雙桂堂,以及聰明泉、浴仙池等,被列入團家級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達144處,自唐氨今的歷代摩岩石刻,更是中國古代書法家的露天展覽,為我國古代書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著名的有唐代各年間的石刻觀音像、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黃庭堅的“七佛偈”、王寧仁和“記功碑”,以及米芾的“第一山”和康熙的“秀峰寺”等。

    

含鄱口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海拔一千二百一十一米,左為五老峰。山勢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對著鄱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中的含嶺是一座長達數公里的狹窄的嶺脊,有如口中舌頭,前面有一牌坊,正中上方有“含鄱口”三個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二字。
     
嶺上中央為一座攢塵式雙檐圖亭叫含鄱亭,再後是一方形樓臺,為望鄱亭,倚亭四望,浩浩蕩蕩,胸襟頓時為之開闊,這裡是看鄱陽湖日出的絕妙佳境,每當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光萬道,絢麗多彩,景色迷人。這裡也是觀看廬山雲霧的佳地,旅客一飽眼福,定使你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三疊泉
三疊泉位於五老峰以東山谷中,又稱“三星泉”。上疊如飄雪拖練,中疊如碎玉摧冰,下疊如飛龍躍潭。三疊泉匯五老峰、大月山之溪水,沿陡崖折成三疊飛流而下,三級總落長達三百餘米,依山勢分上、中、下三級,但又呵成一氣,山頭淩空下瀉,宛如一幅水簾懸挂長空 ,故又名
水簾泉,是廬山第一奇觀,故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客之說。
     
三疊泉又是廬山眾多瀑布氣魄最雄偉姿態最秀麗奇景,故有“匡廬瀑布,首推三疊”之說。

    

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倡導
彌陀凈土法門,並創設蓮社。
       
東林寺有唐進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餘間。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後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和東林凈土宗的孝義也隨傳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
   
東林寺前有虎溪,自南向西北流。上有石拱橋。相傳慧遠專心修行,影不出戶,送客不過虎溪橋。過虎溪橋向北百多米,是第二道山門,朱紅門?上有“秀挹廬峰”四字。
    
寺東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松蒼勁挺拔,碧綠繁茂如蓋。古松旁為護法殿,有金面金身有彌勒像和韋馱像,正殿神運寶殿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河能、迦葉等塑像,左右兩殿是十人高賢堂,三笑堂,殿後有聰明泉、石龍泉、白蓮池、清文物、碑刻,歷代文人慕名而來者甚眾,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公權、陸游、王宋仁等均在此題詩,留有碑刻。

    

牯嶺街
牯嶺街是廬山景區的中心,是一座美麗、別致的、公園式的小山城。牯嶺街商店鱗次櫛比,有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有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的廬山大廈、雲中賓館、蘆林飯店等,共有賓館飯店、招待所、休養所30餘處,還有西式別墅1400餘棟,擁有接待旅客的床位13000多張,其中高檔床位380張,僅1983年就接待了中外旅遊者220萬人次。
   
牯嶺街三面環山。一面峽谷,東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為牯牛嶺,北臨剪刀峽豁口。站在街心公園。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長江玉帶,為休閒、消遣、娛樂的理想場所,也常是廬山旅遊者的首到之地。旅客可在此安排住宿,選擇遊覽路線,選擇導遊團體等一系列活動,既為即將遊覽作準備,又解決了食宿的後顧之憂。

    

觀音橋
觀音橋建於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長約24米,寬約四米,單孔橫跨於大漢陽峰和五老峰之間的深澗之上,以五排同型重各一噸多的花崗岩105塊釦砌而成。
  
結構緊密造型美觀,雖經千年仍緊固如初,被譽為中國南方橋梁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橋東有號稱為“天下第六泉”的招隱泉,色清味甘橋下深澗稱三峽澗,澗上有二十四潭,其中以至淵潭為最,其形如臼,酷似人 工挖鑿。潭上有白石如群羊,又名“五羊”。

  

五老峰
五老峰位於廬山的東南側,為廬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頂蒼穹,下壓鄱湖,削辟千仞,綿延數?,山峰受岩層垂直節理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峰嶺。五座主峰儼若五老並坐,故名五老峰。
     
在星子縣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五峰中又以第三峰最險,奇岩怪石千姿百態,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雲松彎曲如
。五老峰東有三疊泉、西南為廬山松一線天,峰麓為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為遊人必登之地。
  
李白曾有詩讚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李白曾在五老峰後山中建築太白書堂,隱居於此。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合,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唐貞元元年(七八五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李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是因為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唐南開元年間,李善道以及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
   
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准,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並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書院展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雲集,儼如學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
     
由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臺、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組成的古建築群,與周圍的山川環境融為一體。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合,古木蒼穹,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佳境,《廬山戀》、《紅樓夢》、《聊齋》、《鄭和》等影視片,都從不同角度攝取了書院的風采。

   

大天池和龍首崖
大天池在天斷山間,碧澄深邃,光靈如玉,池中之水大早不竭。據傳說文殊菩薩登山,見秀山唯缺秀水,於是雙手插石擊出雙池,故名天池。
    
在怪石嶙峋奇松偃蓋的天池山間,一崖孤懸空中,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人稱“龍首崖”。崖下有石門澗,一道巨瀑憑空而挂,這裡就是著名的古泉——石門澗瀑布。在天池山間,還有“龍魚潭”“天池塔”“照江崖”“文殊臺”諸勝。

      

圭峰風景區
圭峰風景區曾是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外景拍攝基地,來到圭峰您可以體驗唐僧師徒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感受。這裡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鄉。他的著作《可愛的中國》、《清貧》影響深遠,是青少年愛國的教育基地。
    
這裡有江南罕見的唐代佛窟,您不用到遙遠的敦煌上去,便照樣可以感受到石窟藝術的魅力。這裡而有養鹿和養殖規模全國首屈一指的養龜場,十萬隻烏龜是如何生存的,定將引起您的極大興趣。這裡曾經是省委療養院,環境幽雅,交通便利,遊路安全。龜峰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區。地處三清山、龍虎山的中心位置,主景區主峰,亦稱龜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石以龜形為主,形象逼真,全仗天成,有“丹霞標本”的美譽。
    
龜峰自古以“三十六峰十八大景”所著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別鮮明,這裡山巒陡峭、峰岩秀逸、怪石嶙峋,岩洞幽奇,奇海層層、霧濤翻滾、朝陽似火、晚霞溢金、蒼松挺拔、翠竹亭亭、草木蔥籠,四季花香。林間有珍禽和鳴,山澗怪獸出沒,清泉細無聲,雨花來天際,真可謂三十六峰,峰峰奇特;八大景觀,景景壯觀。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曾被龜峰的丹山碧水所陶醉,發出了“龜峰巒嶂之奇,雁蕩所無”的感慨。明代詩人李夢陽讚嘆道“江上龜峰天下稀”,現代 人則稱龜峰是“東方天然迪斯尼樂園”。
     
龜峰開發歷史悠久,文化沉演的底蘊則非常豐厚,因而不但有千奇百態的自然景觀,也有商周文化遺址,太平天國城堡遺址、南方名剎“瑞相寺”、南岩佛窟,疊山書院,方志敏紀念館等人文景觀,還有人工種植的千年古樹,而歷代文人政要留下的摩崖石刻,更增添了龜峰佳境的魅力。龜峰地形奇特,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月平均氣溫為5.6
7月27.6以上,有植物1000餘種。珍禽異獸數百種,長年有盛開之花,四季有長青之藤,朝可聞鳥語,晚能聽松濤,一年四季可以遊覽,更是春遊和夏令營的好去處。

       

南 崖
南崖距主景區三公里處,洞穴星羅棋佈,其中南岩是一處天然高30米,深30米,寬10多米的岩洞穴,晉代就有僧人在此建寺。
   
唐代太和年間,寺僧神曜等,在洞內石壁之上鑿石佛像近百尊摩崖石刻10餘條,佛像依岩環列成平圓形,石窟專家稱之為江南第一佛窟。1960年,國家將南岩一帶列為大型戰敵國彈藥庫,現在仍然能體驗到森嚴的軍事禁區氣氛。

    

疊山書院
疊山書院在江西弋陽縣城東,濱臨信江,佔地近七千平方米,原是南宋學者是謝枋得早年讀書學習的地方。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為元所亡時,全家殉難。元仁宗延佑五年(一三一八年),當地民眾不成官府的阻撓,建成這座書院,以紀念謝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氣節。後毀於大火,明喜宗天啟年間重建。
     
書院建築古樸宏偉,禮堂大門上金匾“疊山書院”四字,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手筆,禮堂中央木質樓臺,巨大石柱均保持舊貌。禮堂後文昌閣,是當年書院祭聖的地方。青石?壁上所留下的“八仙過海”、“嫦娥奔月”等浮雕,為明代原物。疊山書院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贛東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一九年期間,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輩曾在此處求學,現為弋陽三中校址,其校校名為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所題。

     

龍門岩與龍門湖
龍門岩相傳為神禹所鑿,其岩因石骨盤繞如巨龍而得名,實為一跨度約三十米的巨大天然石橋,從石橋孔深入其間,洞中有洞、景中藏景、景觀奇特。附近有兩個相互毗連的岩洞門,宋崇寧年間開始依穴建寺稱“雙岩寺”,歷來香客盈門。
     
岩下是水平如鏡鐵龍門湖,一到春夏季節,湖面晴蜓點水,水鳥歡唱,輕舟盪漾,竹筏揚波。湖內青山倒映,岩邊綠樹紅花,別有一番水是洞天之情韻。湖邊那六眼清沏見底的“仙女浴池”,令人浮想翩,流連忘返。還有那七十七道灣,三十六重天,更是情侶幽會、龍鳳相思之絕妙去處。圭峰風景區的廳峰還有展旗峰,天狗峰、金鐘峰、馬頭峰、鷹嘴峰、香爐峰、雙劍峰、雙釵峰、老人峰、三疊龜等。龜峰位於弋陽縣南十二公里處,浙贛鐵路三二零國道均可直達,浙贛鐵路的上饒站、鷹潭站、弋陽東站距中心景區分別為五十公里、四十公里、十公里,三站均有中巴直達景區,交通十分方便,景區也擁有高、中、低檔床位二百六十張,吃、住、行、遊、購、娛基本配套,是旅遊、休養、會議的理想之地。

      

湖口石鍾山
湖口石鍾山位於鄱陽湖出口長江南岸,屬湖口縣雙鐘鎮,位於鎮南的叫上石鍾山,位於鎮北的叫下石鍾山,相對高度只有50多米。石鍾山歷史悠久,其得名由來,據北魏酈道元說,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其聲若鐘;唐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巨石相擊之聲,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鐘。
      
為解決此謎,北宋文學家蘇軾親自乘舟考察,發現絕 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縫,風浪衝擊洞穴,發出鐘鳴般的聲響,謎底終於揭開了。
      
蘇軾為此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鍾山記》,石鍾山就更名揚中外了。關於石鍾山來歷還有一些民間神話傳說:天上玉皇大帝建造靈宵寶殿,用九華山白玉石雕刻了兩口玉石神鐘,命力士下凡搬運,力士騰雲駕霧,肩挑雙鐘,途經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上空時,因貪看景色,不覺神鐘脫肩落地,一在鄱陽湖畔,一在長江之濱,因而才有上、下石鍾山之分。鄱湖長江,煙波浩渺,湖光山色,風景宜人,而石鍾山上又山臨水、水繞山,素有“小蓬萊”之雅稱。
    
渾濁的長江水滾滾東流,浩翰清澈的鄱陽湖水北流長江,清濁分明,合流近50華里而不混。兩座鍾山又以下鍾山較勝,山上怪石林立,江邊石洞眾多,歷史上早已成為旅遊勝地,亭臺樓閣,回廊曲折,名篇手書,古跡甚多。主要名勝古跡有懷念蘇東坡月夜泛舟探石鍾山的懷蘇亭、紀念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棄官歸田的歸去亭及江天一覽亭、半山亭、鎖江亭、臨江塔、紺園、船廳、報慈禪林、太平天國遺壘、同根樹等三十餘處。
      
石鍾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地勢險要,素有“江湖鎖鑰”之稱,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在此曾發生過多次大戰,如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石達開與曾國藩之戰等,現仍存有太平軍營房壁壘遺址——太平遺壘。

       

甘棠湖
九江市內景點最引人入勝的是“甘棠湖”,面積大約八十公頃,是一座“自有源頭活水來”的天然湖泊。
   
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周瑜曾在此演練水師。唐詩人白居易為江州司馬時,建亭於湖心,以《琵琶行》中“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名《浸月亭》。北宋寓“山光水色薄籠煙”之意改為“煙水亭”。由於相傳周瑜練水軍時曾在此點將,故又稱“周瑜點將臺”。
     
煙水亭為水榭建築,亭內主要古建築有:船廳、純陽殿、翠照軒、五賢閣、眾妙樓、燕會亭等。正殿左壁有一長方石牌,上刻著一巨大的草書“壽”字,傳為八仙中呂洞賓手書,字體龍飛鳳舞,形若遊龍,氣勢磅薄,細觀全字由“九轉成丹”四字合成,體現道家“煉丹”、“修仙”的思想,觀之妙 趣橫生。 立於亭前,遙望廬山,只見山如屏障,煙雲縹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在湖中有唐代江州刺史李渤築的長堤,長堤上有寧代建築的“思賢橋”,把甘棠湖一分為二。由堤可登上高12米、六角三層的
映月樓,舉目眺望,綠波漣漪,彩霞映波,岸柳成蔭,景色如畫。

    

能仁寺
能仁寺座落在九江市區,舊名承天院,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公元五零三——五二八年),明洪武三十一年(1498)改名為能仁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建。
     
殿寺面積約三千平方米,為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築群。內有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以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及藏經樓等古建築。此外寺內原有“大勝塔”、“漢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等八景,現在大部分遺跡尚存。

    

大勝塔
大勝塔位於能仁寺內大雄寶殿東南側,建於東晉,為磚石結構,六角七層,高42.3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
     
清人小說<<兒女英雄傳>>中的“十三妹大鬧能仁寺”故事就取材於此。一千多年來,雖然經風雨侵蝕,地震搖撼,仍巍然屹立,毫無傾斜,遠望近瞻,雄偉壯觀。

   

潯陽樓
潯陽樓面江而立,古典小說<<水滸傳>>以此樓為背景演繹出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1988年修復,為倣宋建築,外觀三層, 高31米,九脊歇山式頂,飛檐翹角,風動鈴鳴。一樓大廳有兩幅寬4.5米、高3.2米、用600塊彩瓷磚拼成的
宋江題反詩劫法場大型壁畫。
   
二樓展廳陳列“水泊梁山108名好漢
瓷雕彩繪像,是精美的景德鎮瓷雕藝術的展現。三樓有平座圍廊,旅遊者登樓眺望,九江秀色和滾滾長江,一覽無遺。

    

琵琶亭
琵琶亭始建於唐代,相傳為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處,歷代屢經興毀,1988年重建於長江大橋引橋東側,面對煙波浩渺的萬里長江,北倚風光秀麗的琵琶湖。
   
亭高20米,雙層重檐。亭院正中有白居易的漢白玉雕像,風度翩翩。圍繞此亭建造的倣唐園林,佔地3300平方米,為九江市的重要旅遊景點。

  

獅子洞
獅子洞位於九江縣城正西五公里處的獅子山腹,因而得名,屬典型的岩洞穴,全洞長五百米,總面積為3050平方米。 有一個景廳40多個景觀,廳廳相連,景景各異,步移景換,異彩紛呈,各種形態的石乳琳瑯滿目,石塔石幔氣勢磅薄,石菊石蓮芬芳似溢,石禽石獸栩栩如生,就如一座石雕寶庫,蔚為奇觀。
    
獅子洞以其景物集中、造型奇特、石質晶瑩、雕塑感強,博得了廣大中、外遊客和溶岩地質學家的高度讚譽。

    

涌泉洞
涌泉洞位於九江縣城西三十公里處,以洞中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此名,已是一個規模較大的石灰岩溶洞,在我國清朝時期的縣誌曾有文字記載,洞內藏有明朝的瓷器骨針、圍棋子等歷史文物。
    
涌泉洞面積13000多平方米,遊程1400多米,其中水域3900平方米,遊程680多米,有10個景群120多個景觀,石灰岩與涌泉水的結晶,造就了天然的地下藝術寶庫,由石花、石幔以及石筍形成的奇景異物,觸目皆是,色彩繽紛,形態逼真。
  
涌泉洞中,地下水極為豐富,暗河潛流遍而,四通八達,洞內空氣清新,氣溫適中,溼度相宜,水陸兼遊,別有風趣。

   

岳母墓
岳飛是南宋的抗金名將,岳家軍先後屯駐江州(九江)、鄂州(武昌),為保衛江南人民免遭金兵鐵蹄蹂躪作出了卓越貢獻。
 
岳母姚氏深明大義,曾支持他抗禦外侮,收復中原的主張,被中國人民尊崇千古母教典範。公元1136年春,岳母病逝於鄂州,岳飛扶櫬順江而下,將其安葬於九江縣株嶺山東端,墓朝西北,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長9.1米,寬3.2米,高1.7米,墓碑直刻
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
  
在其西側2公里處還有岳飛夫人李氏之墓,均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岳母墓旁有石雕馬兩具,高與長各1.5米,重約一噸,還有秦檜夫婦跪勢石俑殘塊。

 

龍宮洞
龍宮洞位於彭澤縣西南的烏龍山麓,是一座泥質石灰岩洞,洞中大量鐘乳石,形態奇特,晶瑩絢麗,恰似《西遊記》中描寫的東海龍宮,故名龍宮洞。
 
如今,洞前有雄偉壯觀的天然龍門,洞內分前廳、甬道、東宮、西宮、鼓樂廳、正宮等,各分佈海壽星、遊龍、海龜、定海神針、龍潭瀑布、宮燈壁畫等鐘乳藝術品。
 
包括玉壺洞在內,全長2700餘米,其中350餘米終年碧流不斷,可乘舟遊覽,洞內空氣清新,燈光明亮,四季?溫18
,冬暖夏涼。與其毗鄰的還有仙真岩、螺絲山、洞頂飛瀑等景點。龍宮洞是一座天然的地下藝術宮殿,已經被正式列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風景名勝區。

 

九江長江大橋
九江長江大橋於1991年建成,是京九(龍)鐵路的
天塹通途,為雙層雙線鐵路、公路兩用橋。 鐵路橋長7675米,公路橋長4460米,其中江上正橋長1806米,10個橋墩,11孔鋼梁,不論是長度和跨度,都超過武漢和南京兩座長江大橋。
 
更具特色的是,除跨度為160米的普通鋼桁梁外,主航道為三孔剛性桁、柔性桁,桁高16米,跨度為180米,中間一孔最跨度達216米,最大長高32米,採用高強度低合金新型鋼種製造,鋼板最大厚度為56毫米,並用直徑27毫米的高強度螺栓鉚接鋼桿件。
 
目前九江長江大橋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的鋼杵梁大橋,既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又是九江最引人注目的新旅遊景點。

 

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東北部,倚山臨水,美麗的昌江,銀波盪漾,宛如一條玉帶繞著城腳,蜿蜒而去,兩座在橋猶如虹霓,雙雙橫跨昌江之上,一條古香古色的浮橋如一條巨蟒,嬉戲於碧波之中,別有一番情趣,蔥鬱的南山,遊山尖,馬鞍山,遊山尖,八字腦諸峰秀麗挺拔,層巒若黛,象五條巨龍,從四面八方伸延至煙火繚繞的瓷城中心珠山之下,宛如“五龍戲珠”。
 
龍珠閣位於城內珠山之巔,建築宏偉精緻,登樓可俯覽全城,山上的電視塔,高聳入雲,雙亭如井蒂蓮,玉立於山頂,蓮花塘水光瀲傃,翠掩荷香,亭臺水榭,曲徑通幽,紅蓮帶露,魚躍荷叢,鳥鳴深樹,柳蕩清風。歷你為遊人涉足之地,亦是景 德鎮著名風景區之一。
 
景德鎮是一座瓷器之需,藝術之城,旅遊之城,現在供旅遊者參觀遊覽的地方有湖田古瓷窯遺址,珠山明清時期禦窯遺址,宋代燒造瓷器市街古遺址,宋代燒造成瓷器的南市街古窯遺址高嶺山的故鄉高嶺山,祥集弄明代居民住址。
 
“品陶齋”,至今已有千年曆史的紅塔,以及景德鎮瓷博物館和古窯瓷廠,古窯瓷廠是明清時期官司窯古作坊的再現,採取世代相傳的手工制瓷技藝。到瓷都景德鎮旅遊,不僅可以飽覽精美的陶瓷藝術,而且還可以購買到各種稱心如意的陶瓷製品,參觀明清古董瓷街和風景名勝等。

 

紅 塔
紅塔在景德鎮市浮梁縣舊城內西面的一個小土堆上,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同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餘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有三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因?厚度大,故塔內形成一條長巷。
 
據《浮梁縣誌》載:年僧度創,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曆三年,塔重修”。因外?為紅色,故名紅塔。

 

湖田古瓷窯址
湖田古瓷窯址在景德鎮湖田村,面積大約40萬平方米,窯業興起於五代,經宋,元至明中葉結束,五代遺物堆積在村東。宋,元遺物在村南,元明遺物以琵琶山為中心,窯具與碎片堆積以劉家塢、琵琶山最豐富,中心處厚達數十米,保存較好,大窯爐與作遺跡則多聚集在天門溝兩岸,五代產品以白釉為最精。
 
其中出土的蟹殼青小碗和白釉盤,器型規整多水平,宋代產品以青刻,印花器物為主,亦有青花生產,明代以民用青花為主,此窯址反映了景德鎮近七個世紀的制瓷技術與藝術生產規模的發展過程,為研究我國陶瓷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陶瓷歷史博物館
陶瓷歷史博物館位於景德鎮市郊盤龍山,建於一九八零年,佔地83公頃,該館既有室內陳列,又有從本市各地搬遷而來的古建築群。室內陳列主要是景德鎮古代陶瓷珍品,古代建築有了
明園清園

 

白虎灣古瓷遺址
白虎灣古瓷遺址在景德鎮市九公里的景婺公路邊距湘湖一公里,白虎灣村後一處為五代至宋初時期窯址區,村西一處為北宋時期遺址堆積區。

 

黃泥頭古瓷窯遺址
黃泥頭古瓷窯遺址是景德鎮五代至北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窯址,在市東黃泥頭小學後山,該址遺物豐富集中,保存完好,堆積範圍約5000平方米。
 
遺址分東西兩堆,高十數米,西堆以五代遺物為主,產品有灰胎青釉物為主,產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兩種,碗盞以釘重合迭燒,壺為瓜梭式。東堆以北宋遺物為主,產品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仰燒法。

 

景德鎮祥集弄民宅
景德鎮祥集弄民宅位於景德鎮市區中心,是一條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巷道,內有明代住宅多處,其中三號,十一號兩幢民居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住宅的平面佈局分上堂與下堂,四正兩廂加後房,中有開井,門皆設於側面。
 
正堂明間作單層處理,堂房顯得高大軒昂,梁坊之間的隔斷尚存“編竹造”的遺制,構件的裝飾均安裝在重點部位。柱礎地腳飾以精美的石雕,藝術造型均勻合理,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滿宅堂皇秀麗,住宅梁柱用材大,前檐柱及前額枋直徑達50厘米,均採用優質樟木等材料製作。

 

古市街古瓷窯遺址
古市街古瓷窯遺址是五代至元代的古瓷遺址,在柳家灣以西一公里的南市街,遺物分四片堆積,第一片在村後六百米處的獅子山黃土嶺西北斜面,第二片在南市小學以東至水庫間,第三片在第二片以南200米處的山澗,第四片在面市街村底,總面積數萬平方米。
 
遺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時,產品器形精巧,釉水晶瑩,多有精美的刻劃花或印花影青瓷雕,生動,別致,裝燒形式有支釘,匣缽仰燒以及支圈夏燒等多種。

 

吉安市
從南昌乘火車或汽車南行二百公里,就到了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的“江南望郡”吉安市。吉安市地處吉泰盆地的中心,境內東、南、西地勢由南而北、由東、西邊緣腹地遂漸傾斜,這裡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特產豐富,歷為商賈雲集之地,有“金廬陵”的美稱。
 
吉安市是吉安地區行署所在地。為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面積508平方公里,人口28萬吉安吉稱廬陵、吉州,開發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三十六年(前二一一年),始置廬陵縣,東漢時升縣為郡,隋唐稱吉州,元初取
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明清為吉安府,1930年10月,毛澤東、朱德親自指揮十萬工農下吉安
 
彭德懷、陳毅、宋慶齡、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進而進行過革命活動。吉安自古文化昌盛,英才輩出。自唐宋至明清,涌現出科舉進士二千三百多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之一的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都出生在這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吉安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
 
吉安交通便利,以京九鐵路為紐帶的主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京九鐵路貫穿全區南北5縣1市,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和成都至廈門的319國道分別貫穿全區南北東西。市區距省會南昌219公里 ,贛江中游的吉安港,為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擁有36個泊位,年吞吐能力達60多萬噸。即將通航的井崗山機場,距市區僅42公里,可謂水陸空四通八達。

 

白鷺洲
白鷺洲位於吉安市區城東的贛江之中,長一點五公里,寬零點五公里,為一梭形綠洲,由江水挾帶泥沙沉積而成,形似白鷺,洲上茂林修竹綠蔭如蓋,成為百鳥棲息之所。
 
江中碧水滔滔,魚蝦漫遊,給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因而洲上鳥類繁多,白鷺成群。前人取名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句而名之。由於白鷺洲離岸較遠,所以儘管洲心地勢比江岸高,但因視差關係,站在岸上望之,總覺得白鷺洲遠比江岸低,然而每遇洪水,江岸水淹,而洲心不歿,故有“水漲白鷺浮”之說。
 
南宋淳佑年間,吉州太守萬里為來此講學和程大中,以及北宋理學家邵雍、周敦頤以及朱熹等六君子立祠建書院、南昌豫章書遼、鉛山鵝湖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該書院培養造就了不少著名人物,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皆出其門。現為吉安市白鷺洲中學校址。
 
洲上現存“雲章閣”,為明萬曆二十年(一九五二年)重建。
風月樓,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築 風格,磚木結構的三層亭樓,係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其它還有泮月池、狀元橋、古吉臺 等書院遺址。1987年建成的白鷺洲大橋將白鷺洲與市區相連,上洲極為方便。

 

玉笥山
玉笥山位於吉安市區以北約七十公里處的峽江縣境內,兀立於贛江東岸。它連綿起伏,根蟠百里,自古以峰奇、石怪、洞異水佳四大特點而著稱於世。清幽的環境使它成為道教勝地,道家稱之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
 
道教院雲騰
馭寺臥藏山中。相傳此山原名為群玉山,東漢安帝南巡至此,見玉箱如笥,置之祭壇,忽而不見,遂改稱玉笥山。
 
玉筒山山巒起伏,奇峰林立,爭高競秀。著名山峰有32座,人稱
三十二奇峰,即大白峰、元皇峰、降真峰、三會峰、雙龍峰、秦望峰、挂冒峰、復箱峰、芙蓉峰、亂石峰、翳石峰、上方峰、下方峰、紫虛峰、石橋峰、觀音峰、太陽峰等。各峰形如其名維妙維肖,峰峰蒼翠欲滴,浮青佛綠。
 
玉笥山的怪石更令人叫絕,山上到外怪石林立,進入其中,倣若走進了一座巨大無邊的石頭雕塑園,奇形怪狀的石塊,或大或小,競相模擬著自然萬物,如“拔地千仞”的紫霄石,“掘蟠白畝”的泰石,“矯首引吭”的鶴石,“伸頭低伏”的龜石等。面對這些“石雕”,你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神工。山中溶洞別異曲折幽深,迂迥錯落,引人入勝其中已經探明的溶洞就有犬秀洞、鬱洞、元龜洞、歸去洞、白雲洞、何君洞等。
 
溶洞之中涼風習習,其境幽幽。爬山後喘噓噓的遊客在此稍息片刻,滿臉倦容隨即消逝,頓覺精力充沛,輕鬆異常。神秘的溶洞又使得你禁不住要領略一番舉火探洞的情趣,那可真能體驗到別有洞天滋味。
 
在峰林怪石之間,流泉飛瀑,溪澗遍佈,水聲清脆,這又給玉笥山增添了幾分活力、幾分靈氣。玉笥山號稱“三十六洞”。其中以仙人泉最為著名。仙人泉泉眼深不可測,泉水清可鑒發,冬溫夏涼,其味香冽,不下無錫惠山泉。三十門澗殊途而同歸,各溪流在玉笥山西麓合流匯成“玉澗水”,奪山而出,直奔贛江,其勢如白虹貫,銳不可擋。

 

吉州古窯址
吉州古窯址位於葉安縣永和鎮西側贛江江畔,距吉安市約11公里。遺址長2公里,寬1公里。
 
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星羅棋佈;一條條用匣缽和窯磚砌成各種圖案花紋的長街古道縱橫交錯;瓷片和窯具遍地可見,俯拾皆是。 吉州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 。
 
吉州窯以產品精美,尢以黑釉瓷產品著稱,其“木葉天目”和“剪紙巾花天目”飲譽中外。古窯遺址上,有一座宋代本覺寺塔,塔高25米,六面九層,巍然聳立,與古樸的窯包和倣古園林式廠房交相輝映。

 

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位於吉安縣城的文山公園內,距吉安市約10公里,建於一九八四年。文天祥不(一二三六
——一二八三年),字履善,宋瑞,號文山,廬陵人。
 
文天祥生當南宋末年,20歲中狀元,40歲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督諸路軍馬抗元,兵敗被俘,於1283年在北京英勇就義。留下《指南錄》和《指南後錄》等詩作,記載了他奮勇抗元鬥爭的光輝歷程,堪稱
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為世為所傳頌,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為千古名句。
  
文天祥紀念館為一組倣宋建築,雄跨松竹蔥鬱的山崗之上,依形就勢,氣派非凡。進入高大精美的牌坊,跨過臨安橋,登上47級石階,便是雄偉壯麗的文信國公殿。此殿為二層樓閣,紅柱黃瓦,挑角飛檐,底層中央為文天祥塑像 ,館舍為四合院結構,中為天井,四周長廊連結文山閣、四賢祠、竹居、狀元樓,詩碑樓等。館內陳列有文天祥生平介紹及其遺物、手跡、著作等,還有當今名人的書畫作品。

        

青原山和凈居寺
青原山和凈居寺:青原山位於吉安市河東鄉南境,距市區僅10公里,離火車站較近,下車便 可直去瀏覽。青原山海拔320米,峰巒連綿10餘公里,山上古木蓊鬱,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潭、泉、溪、峽共30餘處,噴雪,虎跑、珍珠、水三疊等飛瀑流泉,並瀉於密林之中,攀天岳、芙蓉、翠屏、華蓋諸峰,挺拔巍然,秀色如繪。
      
青原山自古寺廟眾多,尢以凈居寺最負盛名吉安最早的書院青原書院(後改名陽明書院),也設在這裡。歷代文人學士多慕名而來,遊山禮佛,講學授徒,吟詩作賦,留下許多珍貴墨跡,僅《青原志》就漫集詩文500多篇。顏真卿、黃庭堅、楊綱、王守仁和文天祥等人的手跡石刻更為山中之墨寶,現在山中有凈居寺,七祖塔、飛來塔、祖關、待月橋、迎風橋、龍潭、虎跑泉,試劍石等名勝古跡供人遊覽。
    
凈居寺建於唐神龍元年(七零五年),原名為“安隱寺”,宋崇寧四年(1105年)改為現名。禪宗七祖行思,廬陵人,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山南華寺受六祖慧能真傳,於唐神龍元年到青原山創建寺院,廣聚信徒,傳佈佛法,發展成禪宗南宗的青原法係,乃南宋兩大法係之一,後又發展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家,影響遠及朝鮮、日本和東南亞。
   
凈居寺歷代屢經興廢,近年得以復修,現有一組富有江南庭院色彩的明代建築群,雄偉壯麗。寺門橫額“青原山”三字為文天祥手書,正氣凜然,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大雄寶殿和毗盧閣,大雄寶殿四面為池,以拱橋相聯;兩邊廂房為唸佛堂、藥樹堂和僧房;還有地藏殿、藏經樓等。寺前山口處有一座額首為顏真卿手書“祖關”二字的石雕牌坊,後面山上有紀念行禪師的七祖塔,均為瀏覽之地。

   

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口段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二千一百二十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井岡山市面積六百六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五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墾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峻嶺之間的茨坪盆地?。
    
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的98%,森林覆蓋率高64%,有
綠色寶庫之稱,全境共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稀有樹種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台灣松、福建柏、銀鐘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八種動物棲息在這裡,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二二一前秦代設郡縣制起,即為九江郡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新縣、龍泉縣(今遂川縣)。直至井岡山鬥爭時期的1928年,這裡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
——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1982年,這裡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
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茨 坪
茨坪是井岡山市政府所在地,海拔八百六十二米,是一座美麗的公園式山城,高樓林立,古木參天,賓館、旅社、飯店等旅遊設施齊全,旅遊車可通往各大景點。
    
茨坪中央是挹翠湖公署挹,綠蔭如蓋、湖面如鏡、亭臺樓閣相映成趣。南端的南山公園火炬臺氣勢磅薄,北端為雕塑園,有全國著名的雕塑家青銅、漢白玉、花崗石等雕塑成比真人略大的17位最早在井岡山從事革命活動的人物,其中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袁文才、王佐、賀子珍、陳正人等當年的形象,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依山臨水,聳立於挹翠湖旁,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
    
該館始建於1959年,館名由朱德元帥親筆手書,建築古樸莊嚴,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館舍建築面積達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餘平方米,其中原物860多件。這些文物、圖片再現了井岡山鬥爭的光輝歷程 ,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茨坪是井岡山革命遺址最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中國工家革命軍到達茨坪,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茨坪就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中心,也是整個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後方單位的所在地。湘贛邊界黨的前敵委員會、特委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防務委員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軍官教導隊、軍械處、新遂邊陲特區工農兵政府、公賣處都先後遷來這裡,毛澤東同志就是在這裡寫下《井岡山的鬥爭》這篇著作。這裡的革命遺址都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大 井
大井位於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毛澤東同志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道德就到達這裡。他領導紅軍深入群眾,向群眾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群眾並且幫助群眾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在這裡設立了紅軍醫務所,免費給當地群眾看病、治療。並且在這裡開始了對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
     
1928年2月,王佐率領地方武裝參加工農革命軍,被改編為工農革命第二團第二營,從而壯大了革命隊伍。大井的革命遺址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除了革命歷史參觀點外,大井還有國內名山大川罕見的高山田園風光。
    
大井周圍的群山成嶺側成峰,松峰頂篁交翠古樹成林,溪澗流泉清冽,石魚歷歷可數,美味的石雞、珍稀有保護動物娃娃魚也分佈於此。當地居民的住宅則環境清幽,建築風格古樸,和周圍環境相映成趣。
  
村寨周圍的稻田像天梯一樣直入雲霧深處。旅行者從喧鬧的大城市來到這裡,看到的是一幅高山田園畫,聽到的是一首高山田園詩,耳目自然為之一新,所有的煩惱自 然為之消融。

     

小 井
小井位於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裡有中國紅軍的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床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紅領巾的傷病員二百多人。
   
1929年10月1日,井岡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全部壯烈犧牲。解放後,井岡人民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了紅軍烈士墓。

   

五指峰
五指峰位於茨坪的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勢磅薄,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在已列為自然保護區。這裡是短尾猴、水鹿、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的地方。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石雞、石魚,河谷峭壁上盛產石耳等。
    
五指峰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挂,在幾公里以外就可眺見,並有流動感,五指峰瀑布是井岡山落差最大的瀑布。五指峰腳下有一群巒湖,猶如一輪明月映照在茫茫雲海之中,為主峰景區增添了迷人色彩。
   
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風景如畫的高山流水,為避暑和旅遊觀光提供了天然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峰五指峰。神遊於此自製遊客,往往會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將畫面與完景對照一番,這也別有一番情趣。

    

花果山
花果山位於茨坪東面一公里處,因為這裡山花爛漫,盛產楊梅,故而得名。花果山的桂花坪、蘭花坪是遊覽勝地。這兩處面積近兩萬平方米。
   
桂花坪連片集生著數百年的桂花樹。桂花樹的樹圍,一人難以合抱,桂樹的冠幅,遮蔭數十米。每年七、八月間,桂花遍地,香飄百里。蘭坪綠樹蔭中叢生著井岡山特有的蘭花品種“井岡春蘭”。
  
桂花坪周圍有近百公頃茶園、江西的優質名茶“井岡翠綠”即產於此。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岡山,就曾在此賞蘭品茶。

   

筆架山
筆架山位於茨坪西南二十公里處,因峰巒的十七個峰依次排列,形同筆架,故而得此名。筆架山海拔一千三百五十七米,山上有舉世罕見的十里杜鵑長廊。
   
綿亙的十七峰的峰脊上,杜鵑成林,組成了一條杜鵑廊。這裡的杜鵑獨具特色,全部是大樹,一般都有六、七米高,最高的有十多米,樹徑一般在五、六十公分之間,最大的達一點二米。而且杜鵑品種眾多,計有猴頭杜鵑、雲綿杜鵑、井岡杜鵑、鹿角杜鵑、紅毛杜鵑、小葉杜鵑、江西杜鵑等二十六種。由於高山氣候,加上杜鵑品種繁多,筆架山杜鵑林盛花期也較長,從每年四月上旬一直到五月底,花開一個半月。盛花時節,筆架山成了一望無涯的花海。紅花、紫花、黃花、白花、還有三色相繼的花,競相怒放。每年暮春初夏時節,是賞杜鵑的最好季節。
   
筆架山還有特大台灣松群落,山上的台灣松一般都是數百年直至上千年的古松。由於年深日久,樹身佈滿銅錢厚的蒼苔,蟠幹
枝,樹冠偃伏如蓋,顯得老態龍鐘。這些古松,有的出於懸崖,有的出於石縫,有的淩空欲飛,有的盤根錯節,造型古拙。
   
此外,筆架山還有鵝掌揪、香果樹、黃杉、深山含笑等珍貴樹種,也有短尾猴、黃腹角雉等珍貴動物。筆架山另一引人入勝的景觀就是怪石。大佛岩如同如來佛祖端坐蓮臺,佛手指天石又似一雙佛手刺向蒼穹。佛手指天石分上、下兩載,手掌輕輕一按,上半截飛石就搖搖欲墜,因此又名風動石。此外,還有大聖聽經石、石舵、神斧石、鱷魚石以及雙獅石、母猿教子石等。

    

金獅面
金獅面位於茨坪北面八公里處,因似巨獅踞伏,故而得名。金獅面的奇峰怪石眾多,有龍女峰、姐妹峰、海螺峰、琴臺、金龜擊鼓、一線天、回音壁、人面崖等,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人面崖一處,鬢眉畢具,五官分明,崖頂上有一古松,宛如古代男人束起來的長髮,發上斜插著一支玉簪。人面崖眼神微蹙,嘴唇稍啟,像一位行呤的詩人在冥思苦索地尋章覓句。金獅面的瀑布源頭每隔幾妙鐘就“嘩”地一聲涌起一米高的白浪,再碎成幾米寬的密霧輕飄而下。
   
每當晴日,瀑布在陽光下射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在輕風的微拂下飄舞,也隨著日出日落而自上而下地移動,遊人將它稱為“彩虹瀑”。還有一個“水簾瀑”,像一道珠簾將遊覽便道遮在?面,旅遊者可站在簾幕後面觀賞瀑布,別有一番風韻。

    

石燕洞
石燕洞位於茨坪東北面十二公里處,是個大型岩溶石洞。石燕洞內鐘乳石琳瑯滿目,千姿百態。有石樹、石柱、石筍、石花等,潔白晶瑩。有的鐘乳石似仙、似人、似獸物,如觀音坐蓮、三娘教子、幼鹿吮乳、天鵝曲頸、玉如意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石燕洞曲折深遂,已探明的就有一千米左右。洞中有洞、洞中復有洞中洞,現已探明的串珠洞有七個,最大的高六十多米,長寬有五十多米,像一個可容納一千多人的大殿堂。最小的也有十多米高,長寬各二十多米。洞內流泉淙淙,清脆悅耳。據說,古燕洞的流水在十公里外的羅浮才分五洞出水。

   

五大哨口
五大哨口是進入井岡山中心地區的重要山口隘道。這裡山峰陡峭,峽谷幽深。北面有黃洋界,西北面有八面山,西南面有雙馬石,南面有硃砂衝,東西有桐木嶺,通稱“五大哨口”。
   
五大哨品屹立在井岡山中心茨坪四周,扼守著進出井岡山的五條山道。居高臨下。地勢十分險要。俯瞰哨口要隘,只見萬丈深淵,蒼鷹在半山中盤旋,令人驚心動魄。黃洋界海拔1343米,終年雲霧似海,猶如一片汪洋,故又有
汪洋界之稱,其瀑布雲是雲海之勝景。
   
八面山海拔1418米,山體呈棱形,八面淩空,周圍杜鵑樹漫山遍野,暮春時節,杜鵑怒放,形成一片花的海洋。雙馬石哨口海拔1286米,因山頂上有兩塊相疊的大石頭,形似兩匹駿馬,故名雙馬石。周圍林中有很多野生桃樹 ,桃花盛開期遲至農曆四月。桐木嶺哨口海拔860米,桐樹成林,每年桐花盛開之時花開漫山遍嶺,故稱
桐木嶺
   
硃砂衝哨口距茨坪17公里,是通往前川的要隘,與黃洋界互與南北對峙之勢。這裡右邊峭壁聳立,陡不可攀,左邊是萬丈深谷,地勢奇險。就在這峭壁口有一半側小亭,梁柱貼山而立,為衝中一景。從小亭下行十餘步,可看見一股紅水由石壁隙中流出,硃砂衝即因此得名。五大哨口中,黃洋界哨口最為著名。
  
1928年8月3日,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趁我紅軍主力遠去汀南、根據地兵力不足之際,組織了四個團分兩路進攻黃洋界哨口,企圖佔領井岡山。紅四軍三十一團以不足兩個連的兵力打退了敵人四次衝鋒後,從茨坪軍械處抬來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在只有三發炮彈,前兩發又沒炸響的情況下,第三發炮彈命中敵人的山下指揮部,敵人以為我軍主力歸來,慌亂中連夜退逃,紅軍終於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正在回井岡山途中的毛澤東聞訊,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詩。解放以後,在井岡山興建了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和來賓休息室。紀念碑正面題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是朱德同志親筆手書,毛澤東同志《西江月·井岡山》詩詞的手跡也鐫刻在橫碑的正面。此外,黃洋界的寶光也是難得一遇的奇觀。五大哨口現均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五馬朝天
五馬朝天位於茨坪南面三公里處。五馬朝天指的是五座次第相接的山峰,因為這五座山峰形似五匹駿馬昂首長嘶,峰崖陡峭,崖壁文彩斑斕,有如駿馬身上之毛紋,故而得名。
 
神話相傳,五峰係五匹天馬所化。五馬朝天山下,現已攔河建了一個小電站,電站水面澄碧湛藍,倒映出五馬朝天的磊磊山峰,有“高峽出平湖”的詩情畫意。
 
五馬朝天山下有一青石板古驛道蜿蜒而過,一座清代石拱橋架於山下的兩水相匯處。橋下飛瀑多迭,橋上古樹成林。古道、古樹、古橋,加上古老的神話傳說,真可謂古趣橫生。

    

龍潭瀑布群
龍潭瀑布群位於茨坪北面七公里處,有五潭十八瀑之稱。龍潭以瀑布眾多、落差較大,形態優美而著稱。第一潭名碧玉潭,瀑布落差達六十七米,始寬六米,終寬17米,水聲震耳,濃霧如煙,潭面若翡翠碧玉,故名碧玉潭。它座落在大峽谷的始端,三面危崖如削,長滿了綠苔。
   
一面地熱稍緩,瀏覽便道也在這一邊,巨大的水霧從這裡騰空而起。霧大生強風,這一帶樹林和箸竹在大霧、疾風作用下都向一邊偃伏。第二潭名鎖龍潭,瀑布掩映在杜鵑林中,水聲喑啞,好似被鎖的蛟龍急欲出洞。
  
第三潭名珍珠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聲清脆,潭面湛藍,瀑布在半空碎作無數閃亮的水珠,直擊潭面,恰似珍珠落玉盤,故稱珍珠潭。第四潭名擊鼓潭,瀑布口有巨石阻遏,河水被切成數股奪路奔流落入深潭,聲若擊鼓,故名擊鼓潭。潭?娃娃魚來回穿梭,螃蟹時隱時現。因潭水礦物質成份較重,故娃娃魚、螃解顏色較淺,不是通常的黑褐色。
  
第五潭名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態最美的一潭。在瀑布出水口處有一卷髻狀蒼石,水流則分兩股迂迥,在蒼石下又合成一股蜿蜒而下,遠看第五潭瀑布,好似一位身著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線條輪廓極其分明,故名仙女瀑。仙女瀑布落差四十餘米,潭面開闊,深不見底,潭的右側淩空伸出一矩形石板,成了天然的跳水臺,旅遊者往往要在此潭暢遊一番。    

  

贛州市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遊。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著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四百七十九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多萬,居住有漢、回、壯、畬等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衝,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二零一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頭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供著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裡“商賈雲集,貨物如雨”,留下“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仿佛看到一隊隊馬幫馱著景瓷、香茗、竹布等土物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沿江而築,蜿蜒三千六百多米,曆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贛州市名勝古跡甚多:堪稱江西石窟藝術寶庫的通天岩建於唐末,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臺始建於北宋時期,現為三層,飛檐鬥拱,畫梁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於賀蘭山上的鬱孤臺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裡留下了千古絕唱:“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雲塔,形若遊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里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築群,一處處古跡,一座座名勝,猶如群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跡甚多,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已成為江西旅遊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築300餘處,古墓群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岩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全市六大公園,水上樂園,蔣經國先生舊居,也是人們理想的遊玩場所。

     

忘歸岩市
忘歸岩俗稱東岩,又名太和山,因巨石橫空,形若踞獅,又名獅岩。山岩間,有一天然石洞,洞口清風襲來,涼爽異常。每當盛夏季節,涼風沁人,遊客至此,總是流連忘返,故名忘歸岩。
   
在此岩洞前後的峭壁上,鐫刻有摩崖龕象七軀,摩崖題刻50品。龕象雕刻手法精練,不僅面目入神,而且身軀、手足比例相稱,豐者肌肉停勻,清瘦者脈絡在手、筋骨見胸。表情無常,或慈祥含笑,或舒眉展目,或瞑目沉思,無不栩栩如生。
  
古刻書法結構嚴謹,筆劃宏重而有力,不愧是為書法藝術之佳作。題刻中,最為著名的是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陽明題詩:
清山隨地佳,豈心故園好。他得此身閒,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閔,洞雲秋未掃。

   

八境臺
八境臺位於贛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是贛州古城的象徵。今臺高三層,倣古建築,全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飛檐鬥供,畫梁朱柱,雄偉壯麗。據史載,原臺為石樓,為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東貢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孫。他鑒於
州城歲為水嚙,東北尤易墊圮,於是伐石為址,冶鐵錮基,將土城修茸成磚石城,建城樓於其上。
  
八境臺建成後,孔宗瀚繪圖請蘇東坡題詩。蘇東坡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八境圖後序》。前一首詩中,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組旅遊勝境,為後世模倣,如燕山八景、瀘城八景、香港八景、台灣八景等,不失為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里程碑。八境臺內還設有贛州博物館,展出的歷史文物頗為豐富,台下辟為八境公園。園內綠樹蒼茫,碧水微蕩,樓亭對峙,清新幽靜,景色如畫。

    

慈雲塔
慈雲塔位於老城區東南,厚德路東段的厚德小學院內,是古代慈雲寺的附屬建築。塔身為青磚構築,平面為正六邊形,立面為九級,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檐,並用磚雕裝飾成梁柱和鬥拱,塔身高度為42米,頂部安放有蓮苞形塔剎。
   
慈雲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是贛南保存較好而又絕對紀年銘文的珍貴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通天岩
通天岩通天岩位於贛州市的西北郊,距城區約十公里,是一處由發育比較典型的丹霞地貌所構成的景區。它崗巒起伏,巍岩崢嶸,山不高而陡峭,地不大而奧奇;林木藩茂,洞壑幽深 ,既有神靈之窟宅,又多懸崖梵宮之興造。
  
自古以來,它就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遊覽勝地。通天崖地處丘陵,最高處為群玉閣所在的山脊,高度為192.96米。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山脊,自東向西延伸著三個山
。在這三個山
,分別有忘歸岩、觀心岩、龍虎岩、翠微岩和通天岩等五個景點,構成通天岩石窟景區。
          
眾多的摩崖龕象和摩崖題刻,就鐫刻在這岩洞的懸崖峭壁之間。通天岩石窟現有摩龕象四百一十尊,摩崖題刻一百二十八品、數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在江南尚屬罕見。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翠微岩
翠微岩在通天岩的西側,相距僅十數米,相傳為宋代隱士陽孝本隱居之所。懸岩上及洞壑內,佈滿了摩崖題刻和龕像。
      
除一軀彌勒造像外,其餘皆為汪雕羅漢群像和高浮雕單體羅漢像,共計八十二軀,宋氏題刻19品。由翠微岩西行,穿過林蔭小道,有石梯180餘級,拾級而上,便到山巔。
     
現有一座三層園形倣古亭閣,1961年建立,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同志顏其名曰
群玉閣。遊人登臨遠眺一派山川秀麗景色,盡收眼底。

   

蔣經國舊居
蔣經國舊居位於“廣福禪林”寺院西邊,僧房的後面,共三間,依岩洞而建。蔣經國任江西第上行政區督察專員兼贛縣縣長時,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間一家人居住於此。
  
舊居建築面積163.66平方米,有蔣氏夫婦臥室,三個保姆及孩子的寢室,以及蔣經國的辦公室、會客廳。舊居內蔣經國當年親手所植的白玉蘭、柚子樹等今已成為一道 小風景。

   

贛州古城
古城?在西津門至東河大橋一段,沿江蜿蜒,是江西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它長三千六百六十四米,?高五——七米,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給古老的贛州增添了幾分英姿。
   
它是北宋嘉佑年間為防洪水用磚石修的,現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之一。除城?外,還保存有炮城、馬面、拜將臺等軍事設施和數以萬計的銘文城磚。這些銘文城磚是研究贛州古城,特別是宋城的最珍貴的遺存。

    

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老城區東南,現厚德路東段的北側,是江西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立校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時為紫極觀,宋代改為大中祥符宮,皇佑年間在此創立縣學。文廟原佔地約一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為三組,採用平行軸線方式佈局。現在除少部分建築不存外。
    
其餘絕大部分都保存完好,計有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廟、西廟、大成殿、崇聖祠,位於東軸線上的魁星閣、尊經閣,位於西軸線上的節孝祠。這組建築約建成於乾隆年間,以後經過多次維修。大成殿是整個文廟建築群的精華部分,顯得最為宏偉壯觀。它高達14.95米。 是贛南地區高度最高、空間位置最大的單層木構建築。其木件中採用並形雕花木拱,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

   

古浮橋岩
贛州三面環水,北宋以來,章貢二水之上,先後鋪有西津橋、東津橋和商橋等三座木浮橋以溝通城鄉。現僅存東津橋。
此橋全長四百米,共用一百隻木舟,用鐵索連環而成,舟面橫鋪木板,作為橋面。人行其上,頓生輕飄之感。遠處望去,它有如一條巨龍蜿蜒於兩岸之間,構成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廉泉與夜話亭
廉泉與夜話亭是贛州市著名的古跡,現位於贛州一中內。廉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史載:“宋元嘉中一夕霹靂,忽有泉涌,時郡守廉,故以為名”。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貶職嶺南的惠州。他路過贛州時,拜訪了虔州著名隱士陽孝本,二人偕遊虔州名勝,倚泉促談,通宵達旦。
     
談到盡興處,蘇東坡詩如泉涌,以廉泉為題材吟詩以言志:“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摩尼。廉者謂我廉,何以此為名。有廉則有貪,有慧則有癡。誰為柳宗元,孰是吳隱之。漁父足豈潔,許由耳何淄?紛然立名字,此水孫足。毀譽有時盡,不知無盡時。渴來廉泉上,捋須看鬢眉。好在水中人,到處相娛嬉。
後人建夜話亭於廉泉側,並刻著蘇陽二公夜話圖石刻。碑高2.20米,寬0.73米,篆文題額,文為楷書,有蘇軾、陽孝本等手跡。此石刻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名樓鬱孤臺
江南名樓鬱孤臺位於贛州城區西北隅的賀蘭山(俗稱田螺嶺)上。它始建於唐廣德至大歷年間(736-779年),共三層,臺高17米,面積三百平方米。
冠冕一郡之形勢,而襟帶千里之江山,隆阜鬱然孤峙,故名鬱孤臺。
    
著名書法家、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為臺題額。鬱孤臺雕梁畫棟,甚為壯觀,為贛州一大名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
     
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到嶺南的惠州,途經贛州,登臨鬱孤臺,詩興大發,寫下了《過虔州登鬱孤臺》。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州,任職期間,文天祥登上鬱孤臺,憂國憂民之情涌上心頭,遂吟成《鬱孤臺》一詩:
城廓春聲闊,樓臺晝影遲。並天浮雪界,蓋海出雲旗。風雨十年夢,江湖萬里思。倚欄時北顧,空翠溼朝曦。在題詠鬱孤臺的眾多詩詞中,尤以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菩薩蠻·鬱孤台下清江水》一詞最為著名,傳誦千古: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悉餘,山深聞鷓鴣。樓以詩顯,詩以樓傳。遊覽鬱臺並留有詩作的,還有宋代江西詩派開創者黃庭堅,江湖詩派的劉克莊、戴復古,宮廷詩人康與之,明代詩人劉崧、謝榛、哲學家王陽明、戲劇大師湯顯祖,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朱彝尊等人。
     
八百多年來,對辛棄疾的這首“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詞,人們唱和不絕。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和江澤民曾手書此詞,認為其“語音蘊藉,意味深長”。1990年10月,李鵬總理視察贛南期間,高興地登上鬱孤臺,眺望贛州市區,連聲讚嘆贛州市的美景。

 

三百山風景區
三百山風景區在江西的最南端,有一個自然風光奇異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新光旅遊區,那就是三百山旅遊區,它由安遠三百山、欣山、龍南武 夷山、九連山等遊覽區組成。
   
多年來,大自然的這一饋贈因此處偏僻而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縱使有人知曉,也會因為交通不便,道路崎嶇而不能涉足其中,身臨其境。京九鐵路的開通,能使您輕輕鬆松飽覽三百山旅遊區所有的秀麗景觀。

      

九連山
九連山遊覽區距龍南縣城88公里,地處南嶺山地東段,面積4000多公頃。遊覽區內地貌複雜,從海拔280米的丘陵到海拔1413米的九連山主峰黃牛石,山巒起伏迭嶂,溪谷縱橫曲折。
      
1981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九連山由於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直接破壞,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溫暖溼潤性氣候。
    
保護區內森林茂密,古老殘遺植物繁多,原生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密布,是我國亞熱帶東部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完整的典型地區。這裡不乏珍稀有的樹木,如伯樂樹、杜仲、銀杏、鵝掌揪、觀光木等,屬國家第一批保護樹種。在這豐茂的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就有華南虎、雲豹、白鷴、水鹿、金貓、巨蟒等12等。
   
九連山自然保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其綺麗多姿的森木風光,清新幽靜的山林美景,四季宜人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考察研究的理想場所,更是人們森林探險,求刺激的旅遊勝地。

   

將軍椅
將軍椅位於景區西部海拔460米的凹背山頂,s由一塊形如坐椅的天然巨石組成。傳說古代有位將軍帶兵打仗經過此地,駐紮在此。這位將軍每天夜晚都躺在椅上,仰望天空,思謀計策。後人稱之為“將軍椅”。站立椅上,環視四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客家土圍
客家土圍在我國有近2000年曆史,它是客家人所創建的一種聚居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區南遷而來的民眾。由於地理條件較差,生活艱苦,再加上來自當地土著人的威脅,他們只有領先集體才能求得生存,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築也就一直保持著從遠古流傳下來的獨特建築形式——土圍子。
   
這種居住形式,既為一個父系大家族的所有成員提供了居所,又在遇到與外族械鬥或戰亂時,保護了這一大家族的生命財產安全。土圍子形式多樣,有方形的,也有圓形。圍?用三合土攔河石整築而成,非常的堅固。?壁上還配有外小內大的槍眼,只要將大門一關,土圍子就成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了。龍南是客家土圍最多,保存較為完好的專訪,現存100多個。
   
在武當鎮,還出現了10多座土圍連成一片物圍屋群,場面非常壯觀。如今多數土圍已不住人了,但土圍子卻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情,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此外,在這裡,你還可以欣賞到樸實無華而又獨具的味的漁鼓道情,品嘗到清香誘人,美味爽口的客家磨齋。

   

九曲十八灘景區
由東風小河溪上行,即是九曲十八灘景區。在這裡,三百山各百條溪澗霜匯成小河,注入東風內,河道內曲曲折折,山環水繞,形成幾處大彎道。
   
河灘深潭一個騍接著一個,兩岸山峰夾峙,森林茂密,周圍景點各具有情趣,這裡有井肩高聳的雙乳峰,有氣勢恢宏的飛泉,有深不見底的釣色潭,有摩崖刻字的鐵板岩,還有形如飛鱷浮游的神鱷遊潭。

  

龍南小武當
龍南小武當: 氣勢雄偉的武當山位於龍南縣城之南50公里的武當鄉石下村境內,居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南側。主峰海拔813米,最高峰864米,99峰拔地而起,一排聳立,猶如直戟,奇石突兀,千姿百態,綿亙數公里,是贛粵邊界勝景之一。
    
據《龍南縣誌》記載,因該山雄駿多姿,故倣湖北均縣武當山之名,稱為小武當山。後人簡稱武當山。武當山石峰屬丹霞地貌,岩石旦赭色,表面圓潤光滑,或壁立萬似,形似玉筍;或如姐妹相依,母子相抱,或如駝峰,或如牛角,或如堡壘,瑰麗多姿。
  
《龍南縣南》載,武當山四峰及周圍有風景點16處,山上建有山門、庵堂,其上各有一副對聯。山門聯曰;
武將文臣皆下馬,當天奏帝且停車。庵堂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只知道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重建過。後因年久失修,庵堂已傾塌,山門則留有殘?。現在當地旅遊部門已將庵堂修茸一新。

   

東風湖景區
東風湖景區位於森林公園西部人口處,包括東風湖及兩岸山地,面積約1100公頃。東風湖是一座狹長的山間水庫,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50-120米。
  
東風湖湖水清澈寧靜、倒影沉碧,兩岸青山滴翠綠樹相掩。遊人可乘船進入公園,觀賞“江西第一河灘”——早峰灘。湖周圍主要景點有將軍椅、將軍岩、三仙廟、觀音送子、早峰灘、王婆牧馬和情侶樹等。

  

三疊瑤池景區
三疊瑤池景區位於源頭附近,面積476公頃。山體以花崗岩,板岩為主,侵蝕切割特別劇烈,溪澗落差極大,形成眾多的瀑布,其中以望天瀑落差最大,近二百米,且山勢險駿,水量充沛、溪流飛泄而下,有如白虹貫日,氣勢磅薄,又以三疊瑤池瀑布最為絕美。
 
古樸奇特的懸崖,清丘如鏡的深潭,飛瀉的的玉翠珠簾,罕見奇妙的瀑布彩虹,伉若仙山瑤池,神佛境界。巨石浮於溪谷之間,石峰飛峙兩岸之上。造型奇特,似仙人,似猛獸、似飛鳥、似鬼神、有動有靜,有起有伏,變幻莫測,溪流飛瀑,奇峰異石,飛藤古樹,野花枯木,織成一巾清涼沉寂,原始自然奇妙無比的畫卷,倣若人間仙境。
 
在靠近小河的源頭處,一條飛練有如一道白色閃電從深山峽谷中飛奔而下,被三個巨型石創斷為三疊,形成三個連環瀑,三條瀑佈下各有一個形如巨盆的深潭,碧潭四面開闊,潭邊石床平坦整潔、錯落在致。
  
最後一瀑落差達50米,秋冬時節,玉瀑如練,陽光初照,瀑布前五彩繽紛,一彎彩虹垂懸於瀑布水簾之上,隨風飄浮流動,恰似天上的瓊漿玉液,喝上兩口,渾身清爽,疲勞傾消。飛瀑折為三疊,瀑下深潭宛若天上瑤池,故稱三疊瑤池。

     

東江源頭三百山
東江源頭三百山位於江西省安遠縣東南部,地處武夷山南端東坡餘脈與南嶺東端北坡餘脈綿延交錯地帶,整個地勢由東向西傾斜,主峰十二排海拔1169米,最低點東風水庫存出水口海拔僅320米 ,總面積3333平方公里。三百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1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8,最熱月(7月)平均23.3,無霜期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680毫米,3-6月為雨季。三百山由三百多座山頭構成,故名三百
    
一九九三年五月,林業部將三百山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山野谷幽,方圓數十里,不見人煙,有的是一種古樸,清寂,幽靜的原始山林景象。高嶺深岩,古樹參天,綠藤鋪地,灌木叢生,朽木橫臥,溪泉潺潺,百鳥爭鳴。更有眾多的野山蘭,幽香暗放、野趣橫生。
      
這裡林茂豐,大量的珍稀動物出沒其間,眾多的奇花異木暗藏其?。據調查,三百山的高等動物有4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金貓、白鷴、獼猴、毛冠鹿等20種。置身林間,常可遇群鳥飛翔,獼猴戲嬉、松鼠跳躍。這裡由於沒有受到第四世紀大陸冰川的侵襲,氣候溫暖溼潤,使大量的珍稀植物得以保留,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有銀杏、觀光木、樂昌、含笑等40餘種。
   
還有珍稀草類植物如八角蓮、金錢蓮、七葉一枝花等。三百山的觀賞植物種類繁多,一年四季山花野果不斷,一些樹木的奇姿異容更是讓人叫絕。如有十五櫧樹同心同根抱作一團的“同心樹”;有生長在巨石上的“天印奇松”;有傲立溪流中的楓樹;有針闊葉合生一體的“情侶樹”等。地質運動及上千萬年的侵蝕,沖刷造就了三百山無數奇形怪狀的石峰,石壁、石灘,尤其在溪流河涌及兩岸山坡上,各種岩石更是嶙峋嶧異千姿百態,繽彩紛呈,實為一個天然的石雕集錦,讓嘆為觀止。

      

山青水秀欣山鎮
山青水秀欣山鎮是一個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古鎮,現為安遠縣城所在地。它是欣山鎮遊覽區的中心,也是三百山遊覽區的中轉站、集散地。這裡景點主要有無為塔、永鎮橋、龍泉山森林公園、永清岩、蓮花洞等。
    
無為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造型獨特,建築精巧,金鈴寶頂,飛檐挂鈴更具特色。塔身為六面九層,高約20米,塔內有螺旋形階梯直通塔頂。遊人登塔,如龍鑽空入九霄,登立樓頂。古鎮風彩盡收眼底。
     
永鎮橋建於清順治九年(1659年),二墩三孔,飛椽鴟吻,遠眺如彩虹飛架,上橋如入亭臺樓閣。全橋長60米,寬5米。整個橋身,找不到一顆釘子,此古代橋梁建築之奇觀。龍泉山森林公園位於欣山鎮北郊,公署佔地5000餘畝,規劃建設9個功能區,30個景點是踏青攬勝,登高懷遠的好去處。
    
這裡長年山青山秀,四季鳥語花香,1943年任贛南行專員的蔣經國先生曾在此避暑工作三個月,並在龍泉山道觀手書
行怡避暑字匾。龍泉山道觀即萬壽宮,位於龍泉湖畔,佔地637平方米,由主殿、廂房、遊廊、石階構成。

    

三清山
三清山位於江西東北部玉山和德興交界處。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雄踞於懷玉山脈群峰之上。 三清山因玉京、玉華、玉座三峰峻拔,猶如道教所尊崇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群)、太清(太上老君)三神列座其巔,並有古建築三清宮而得名。
     
在漫長的地質史中,三清山歷經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尤以大規模斷裂褶鎪和岩漿活動的印支燕山運動為最成熟,從而形成了三清山今日的奇偉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三清山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卻具有高山氣候的特徵,年平均氣溫介於十到十二攝氏度之間,七月份平均氣溫21.8
,年降水量平均2000毫米左右。三清山四季景色綺麗秀美,融融春日,杜鵑怒放,百花爭傃;春夏之交,流泉飛瀑,雲霧繚繞;三伏盛夏,濃蔭蔽日,涼爽宜人;仲秋前後,千峰競秀,層林飛染;三九嚴寒 ,冰花玉枝,銀裝素裹,宛如琉璃仙界。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資源豐富,規模宏大,種類齊全,景點眾多,景區面積達220多平方公里,中心景區71平方公里,共分三清宮、梯雲嶺、三洞口、玉靈觀、西華臺、石鼓嶺和玉京峰七個景區。三清山東險西奇、北秀南絕,兼具
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匡廬之飛瀑的特點,奇峰異石、雲霧佛光、蒼松古樹、峽谷溶洞、溪泉飛瀑、古代建築、石雕石刻各具特色,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三清雄峰
在地質變遷的年代,大自然這位傑出的藝術大師,把清山石峰精雕細刻成各色各樣的“眾生相”,人們依照奇峰怪石的造型,賦予他們種種富有詩情畫意的名稱。

     
在玉山縣城,極目北眺,便見“山”字形的三峰直插天際,它就是道家渡假譽為天外仙境的三清山。主峰玉京峰可以說是三清山的“觀景臺”、“瞰清樓”,站在玉京峰上,群山俱伏腳下,山的東部有獅頭山、石鼓嶺、馬鞍山岡銀瓶石、蓮花石、牧羊山、棋盤峽、吊橋峽……,西部有判官石以及八戒石、犀角石、鵲峰、雙劍峰……北部有鷺鷥石、天寶石……山腰有神仙現指、醉羅漢、蛤蟆觀天、仙人搭橋、琵琶石、靈龜峰、駱駝峰、天梯石、龍骨山……
    
山南則是三清山的景眼:“不到南清遊,不識三清山。”這裡的石峰林立,形態逼真、諸臺觀音聽琵琶、鴿峰、貓峰、猿峰、孤峰、魚躍峰、火炬峰、王母瑤臺、玉臺女神,獅子滾球,百鳥朝鳳、孔雀開屏、黑熊蹣跚……
     

三清奇松
三清山的松樹大都頂平如傘,主幹蒼老道勁,椏枝飄曳交叉,如龍昂首,如風展起,而且成林成片,蔚為壯觀。
    
由於樹型稀奇古怪,千姿百態,具有“千年低頭,萬年彎腰”的特點,人們便分別賦予它們不同的雅號:山門右首,兩棵巨松肅立,舒展雙枝,活象歡迎賓客的光臨,人送美稱“迎客松”。
     
三清宮前的流橋旁,亭立一古松,頂如化蓋,人稱“華蓋松”;華蓋松西面百步,有“連理松”,一本二莖,形態相似;右西有古松兩棵,盤根錯節,枝椏相交名“鸞交松”;松霞橋路邊,有一棵軀幹粗大、酷似鳳凰展起的“鳳凰松”。
   
此外,峨瓏石上有“臥龍松”,龍南石上有“龍角松”,還有蓬萊松、花瓶松、蘑菇松、寶塔松等。長在風口的三清山松樹,枝椏都朝一個方向伸張,形盛典一面面“松扇”,長年累月為遊客表演“扇舞”。有的松樹倒挂峭壁 ,遠看好似千丈壁上蘚苔,近看搖搖欲墜,讓遊人為它捏一把汗。
    
三清松不但造型奇特,可與黃山媲美,且分佈面廣,綿延十餘?,樹型風格保持不變,則為黃山所不及。盛暑炎夏,在三清山聽松濤,別具一番滋味,正如宋代玉山籍學者趙蕃詩支:“靜聽松風心自涼。”

       

三清彩瀑
三清山是富泉之山。流泉飛瀑各具姿態,而以彩瀑最為奇特。
       
冰玉洞瀑布,高達百餘米,如同蛟龍出窟、崩雲裂石、直瀉深潭;小龍潭瀑布好似一匹銀錦,懸挂石屏,飛雪濺玉,銀光閃閃;石鼓嶺瀑布從懸崖上飛落而下,瀑布高34米,上寬18米,下寬30米,宛如一扇白玉簾懸挂羊城前,似萬斛珠璣,淩空拌落,蔚為壯觀。
    
梯雲浦兩迭瀑布一高一底,高的如銀河倒挂,低的似銀幕舒展。八仙洞瀑布,水從二巨石間衝出,似飛將軍淩空直撲入潭,浪花四濺,水波粼粼。潭東有缺口,缺口處有石階,水從石階溢出搖頭擺尾而去,情趣頗濃。
   
八龍潭瀑布高八十多米,幅寬數十米,遠在一公里外就能聽到“轟轟”水聲。傳說孽龍精被許真君追捕,落慌而逃,接連翻十八個跟鬥,形成了十八口“龍潭”,潭潭流泉飛瀑,而且姿態各展。烏龍洞地下瀑布,穿虛壁,分七級而瀉眼看數十丈白光閃閃,耳聽驚雷響自巨甕。凡名山大川,瀑布常見,而彩色瀑布則難得。
    
三清山得天獨厚。竟有多種彩色瀑布。 二橋墩紅色瀑布,高三十多米,水從米紅色岩壁倒流而下,赤壁把瀑布映成朱紅,似一世紅錦高懸,陽光越是強烈,紅錦越是鮮傃好看。雲蓋峰下的鴛鴦潭,瀑布從一百數十米高處乘虛而下,神刷成潭,潭底岩石,一邊是黃色,一邊是青色,受日光折射,五色反襯,水便成黃白兩色。
   
相傳玉帝殿前有一對玉鴛鴦,因瓏相嬉戲惹惱了玉帝,被貶到此潭,若干年後,玉帝派天將來詔,鴛鴦留戀自由生活和山川風光,不願再回天廷,天將擊斃鴛,青哀鳴而死,淚便染黃了半潭深水。

  

三清神光
三清神光雲霧,有時受日光照射形成一道道彩色光環,“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人稱“三清神光”。
   
據清道光《玉山縣誌》記載,古人曾在三清山上見到過海市蜃樓。前幾年,有一位遊客也在玉皇頂上觀察到天邊有色彩瑰麗的城廊,頗為神奇。

      

三清響雲
三清山雲海離奇幻妙、變幻無窮,十分壯觀,給人以虛無飄渺如臨仙境之感。它不只是一幅瑰麗的畫圖,還是一首輕音樂、小夜曲。每當夜雨晨睛,三清山雲厚霧重。
    
這裡,峰巒成為一座座島嶼,時沉時浮,風俗送雲霧,雲波霧濤洶湧,山谷深處隱隱有聲。旭日東昇,白雲頓成彩霞,山風驟起,巨大的雲塊撕成碎片:有的似天女散花,落項繽紛;有的彼此拽著飛飄,似仙鶴般翩翩起舞,有的從溝谷升起,掠過樹梢,枝節向山巒。
     
雲霧過處,發出“噓噓”的響聲。春夏之交,雲霧瀰漫,深壑大谷,白茫茫一片海潮無際,山風嗖嗖,雲海奔涌,有的撲向險峰,其聲似虎嘯龍吟,有直衝溝谷其聲如山泉嗚咽,此時的雲霧,越發是“響雲”了。

   

建築藝術
三清山保留有五十多座(處)古建築,有宋代的石塔,明代三清宮,九天應元府、龍虎殿、演教殿、方士羽化壇、飛仙臺、千步門、百步門以及天門化表、牌坊、龍王廟,清代尊樂亭、龍泉橋、坪溪橋以及清福橋等。人稱“三清炷地”是中國古建築集中的處所,名不虛傳。
    
在龍虎殿北懸岩上,一石突兀,石上建石塔一座,高三米,用花岩石分成七段雕鑿,採用幹砌工世迭成,七層五面,攢成塔頂。據考證為宋建築,它古樸玲瓏,歷經滄桑,巍然屹立,是三青山古建築。
  
三清宮坐北朝南,前後兩殿,石梁、石柱、石?、石地、石門,均用花崗岩琢磨鋪就,鑲嵌得天衣無縫。三清宮前側的方土羽化壇,是宏偉壯觀的陵園式建築。石門洞開,墓為三層,每層丈餘見方,墓心石坊石柱均為嵌縫而成,由外及?,層層累鎖,而石棺則懸空挂墓頂上,一塔鎮之,刻有神像,栩栩如生。
    
三清山西麓的永綏堡,係山石壘成。其南的尊樂亭,建於清代,雕梁畫棟,工藝精緻富有民族特色。

   

石雕石刻
三清山的石雕石刻,有二百多個(處)雕以石龍、石虎、石神諸像,微妙微肖,碑文、楹聯的石刻,古存放蒼勁、刀法有力。
    
三清山石雕神像為數甚多,千姿百態,形象逼真。三清宮前後兩殿,供奉神像四十八尊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像,端坐大殿正中;宮前的排雲橋,有石刻靈宮,糾祭二尊宮後兩側的演教殿,供石神十八尊宮前東側陳石神六尊宮南跨鶴橋北的九天應元府,有唐僧師徒的石像四尊宮正前方的天門,二尊石神肅立兩旁。
    
天門峰之東的龍首山上,巨石天生,雕有一龍一虎,石龍盤曲戲珠,石虎面龍伏地,眈眈而視。風門道旁,分立關、朱二元帥的石像,質樸古勁,威武莊嚴。百步門兩邊有兩個石雕,一邊是衣帽齊整,儀態端莊的文官,一邊是毗牙裂嘴,手持兵器的武將,一文一武,神態迥異。山上字聯和碑文石刻,處處可見。
   
信江源頭的冰玉洞,懸瀑倒瀉飛冰濺玉,崩雲裂石,石壁上,有晉李尚書題“冰玉洞”三個大字。天門石碑坊後,立華表一對,上刻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
    
三清宮大殿石柱,有聯雲:“一統大明祝後祚於百世千世萬世,三大無級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宮門楹聯,極富詩情畫意;“展開白晝風來歸,門到黃昏雲自封”宮前牌坊,兩旁石柱刻有三聯,其中有二聯曰:“人門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登殿步虛升太虛上之無上”;“天咫尺登壇皆俯首之恭,雲路迢遙入門盡鞠躬之敬。”
    
東省三清山的景名,有雕有刻,雕似神像,刻如其名,如石鼓嶺、風、挂冠嶺、清都吊橋、結須岩、西天門、中天門、北天門、登真臺、排雲橋等等景名石刻,大多嵌鑲在懸崖危壁之上,似神助鐫刻就。

    

古跡遺址
三清山的古跡遺址,有晉代丹井、煉丹爐以及鑄鐵爐。宋時的老子宮觀、葛仙觀、福慶觀、韓無咎故居,元朝三清觀,明代玉零觀、清代洋堂寺等等。
   
天門峰西麓的紫煙石,巨石兀拔,傳說葛洪煉丹爐遺址位於其下,李尚書鑄鐵爐遺址位於其上。不遠處有一園井,石板鋪地,直徑米許,深約丈餘,其水清冽如鏡,終年不涸,此為葛和李尚書所掘的丹井。
    
韓無咎故居在八仙洞。無咎名元吉,宋開封人,任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封穎州公,故居仍存韓岩韓泉遺跡。玉零鳳在金沙西面吊橋,始建於明景泰年間,後遭水災,清嘉慶重建,復毀於火,僅存殘碑斷柱,但“吊橋福地”一碑和香爐一座,尚完整無損。
   
八仙洞西,清康熙年間建有洋堂寺,現寺雖已毀,但遺址尚存洗心泉、石旗鼓、棋盤石、千佛岩和向雲鐘。1949年1月、皖浙贛遊擊支隊一部,挺進懷玉山,活躍在三清山下八仙洞、楓林、方壙、金沙一帶時,遊擊隊員曾宿寺內。玉京峰頂有旗石,長五十餘米,石上有圓孔,據說係古人避亂於此,豎旗為號留下的遺址。峰頂還有石棋盤,相傳仙人指石為盤,對弈盤上,故稱
仙人下棋

    

鄱陽湖
從九江乘船順流而下,至湖口的江湖相接處,可見一片浩浩如海的水域,這就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江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3914平方公里,容積達300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長江水量的調節器。
    
鄱陽湖在古代時有過彭澤、彭湖、宮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史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
    
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湖中,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南部最寬處達78公里,北部僅寬3
——5公里,猶如巨大的葫蘆係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以永修縣的松門山為界,鄱陽湖又分為南、北兩湖,北湖位於湖體之西北,亦稱西鄱陽湖或落星湖,南湖地處湖體之東南,又名東鄱陽湖,或宮亭湖。由於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水量在一千毫米以上,形成澤園芳草碧、梅黃煙雨中,楓紅送暑歸,翠竹返飛雪的溼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具有我國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水域,是長江流域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魚本有魚類122種、浮游植物25種60屬,其密度中每毫升水78萬個,水面上還生活著150種水禽,其中白鶴、白頭鶴、天鵝等12種,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鳥類。鄱陽湖區還有二百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是候鳥越冬棲息之處,我國最大的候鳥觀賞區就建立在這裡。
     
鄱陽湖上名勝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鍾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湖,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 遊線。
    
鄱陽湖,美麗的湖,神話的湖,棄滿詩情畫意的湖,她象一個淡?素抹的少女,含情脈脈地笑迎 每一位光臨的遊客神遊鄱陽湖。

     

南 山
南山是鄱陽湖上一座名山,它與都昌縣隔湖相望,有大堤相連。 南山自古就遠近聞名。漢時有一賢者隱居於此,武帝南巡,請他出山,辭不赴詔,自稱野老,無意功名。南北朝時山水詩人謝靈運到此誦經禮佛,至今還有他的幡經臺。
     
北宋詩人蘇軾在《過都昌》詩中寫道“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至今在南山的野老下,仍留有他手書“野老泉”三字。
    
泉在野老岩下,水從石縫中涌出,清澈甘洌,終年不涸,為南山一大勝跡。現南山修建了集賢亭、博物館、碑廊、溢香池等亭廊池館,與入仙石、南山寺、觀音閣、野老泉等古跡連成一體,顯得更加多姿多采,引人入勝。

    

望湖亭
望湖亭坐落在吳城鎮北江湖交流的鄱陽湖岸邊,其左、右分另有修水、贛江匯入湖內,是登臨觀景的最佳之地。
      
始建於晉代,歷史上屢有興廢,現亭立於高大的臺基上,四層三檐四角攢尖頂,亭上琉璃疊翠,翹角入雲,氣勢頗為壯觀。登亭遠眺,只見江流環帶、鄱陽湖浩淼,漁舟點點,恬然自適,景色清麗。隨著氣候的變化,景致又各不相同。
   
晴時嵐翠如空,波殼粼粼;待到枯水季節,這裡又是觀賞越冬候鳥的理想之所。距其左側三百米,即是吳城候鳥觀賞站,通過高倍望遠鏡可以觀賞到大批的鶴、鸛、天鵝、鴛鴦等二十種珍稀鳥類。

     

大孤山
鄱陽湖上的大孤山,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雲中落下的秀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明代詩人解縉題詩曰:“淩波仙子夜深遊,遺得仙鞋水面浮。歲久不隨陵谷變,化為磔柱障中流。”其實,大孤山是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的小島,它高出水面約90米周長千餘米 ,大孤山三面絕壁,竦立湖中,僅西北角一石穴可以泊舟。
   
山上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水經》記載:大禹曾在此山岩刻石記功,唐時建有大姑廟。相傳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兵敗後曾在此當和尚。明代建有普陀寺、寶塔、天后宮和梳妝檯等建築。自宋到清,大孤山文人賈客薈萃,遊山逛景,山下游船,漿聲燈影,喧鬧若市,山上暮鼓晨鐘,梵樂悠揚。
    
可惜這些建築因歷代兵災和十年浩劫,大都破壞。近年,山上重建了望廬亭、雲眠亭、寶塔、寺廟等建築,山下建了停泊遊船的碼頭,修了登山公路和接待室,成為鄱陽湖旅遊線上一個重要景點。大孤山上還有水鳥棲息,岩間營巢,這裡有一種“乞食鳥”,在南北氣流的迴旋激烈搏擊中,練就一雙結實的翅膀,異常善飛,往來船隻上的遊客,向它們拋擲食物,不論拋物高低,它們都能準確地啄獲,這也是遊大孤山的一大樂趣。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位於贛江修水、西河交匯處的鄱陽湖濱,永修縣吳城鎮附近,候鳥保護區面積約90平方公里,由大湖池、中湖池、沙地、蚌湖等大小10個湖港、湖汊、湖灣組成,春夏洪水時這一帶連成一片,冬季枯水時各港、汊、灣便獨自成湖。
   
因水草茂盛,魚類豐富,氣候適宜,無工業污染,從而成為世界候鳥的最大越冬棲息地。鄱陽湖的候鳥主要來自我國青湖、北大荒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
      
每年秋後,即有大批候鳥到這裡這過冬。據初步統計,保護區有珍禽異鳥一百五十餘種,其中屬國家三類保護的有中華丘沙鴨、斑頭雁、大鴇等三種,既有越冬候鳥,也有長住珍禽。這裡還是野鴨群的樂園。由於近幾年採取了保護措施,候鳥數量逐年增多,已大大超過了世界有關候鳥組織公佈世界候鳥存活數。世界鶴類基金會1982年公佈世界白鶴總數為820隻,而1983年僅吳城鎮候鳥保護區就發現白鶴409隻。
    
在蓼南和吳城觀鳥站用高倍望遠鏡掃視湖中的群鳥,候鳥王國可展示在眼前。無數只色彩鮮傃的候鳥,上下飛騰,時而掠過水面,直向高空奮飛,時而盤旋俯衝,鑽入水底覓食。高貴的白天鵝,有的鼓動雙翅,嬉戲追逐;有的昂然挺胸,遊弋徘徊;有的閉目養神,安然入睡。好客的野鴨,列隊整齊,猶如兩條黑色的長龍,夾道歡迎遠方的客人。
    
潔白的鶴群喜歡一個家族聚居在一起生活,享受天倫之樂。湖區候鳥又似是一個龐大的樂團,大鴇鳴聲響亮,大雁歌喉激越、野鴨音色清脆,夫唱婦隨的鴛鴦,甜潤的情歌,啁啾動人,湖灘上呈現百家歌手爭獻技藝的熱烈場面。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龍虎山風景區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西南郊二十公里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川奇麗,河流靈秀,猶如龍騰虎躍,素有“神仙都會”、“洞天福地”之譽。
   
東漢中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煉丹傳道,至今天師道遠播海外,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璀所知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構成了這裡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
     
登高可覽九十九峰龍騰虎躍之雄駿,乘筏可賞二十餘?仙蹤飄緲之畫屏,尋天師足跡,控崖墓之秘,其樂無窮。龍虎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鷹廈線、寧贛線,皖贛等鐵路和320國道、206國道從景區通過,這為各方往來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另外,它東臨武夷,北接黃山、廬山和瓷都景德鎮,因此可數景聯遊。 龍虎山風景名勝眾多,著名的有嗣漢天師府、上清宮、龍虎山、懸棺遺址和仙水岩。

    

仙水岩
從龍虎山山麓沿碧溪泛舟或乘竹筏西行,兩岩奇峰突兀,四野美景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從這裡起七里內就有百餘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是總稱為“水仙岩”的二十四岩。
   
古人用“九十九峰之勝概,二十四岩之異跡”來讚美這進而的絕妙景色,清溪蜿蜒繞山行,奇峰碧波臥倒影,山水相映,奇峰逼岸,素有“小桂林”、“小漓江”之稱。
    
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如雄獅峰,形如一頭閒臥的雄獅,身體微倦,獅首昂起威風凜凜。望兒峰形似慈母,兩眼凝望著對岸的小山峰。
   
象鼻山山體高聳,在絕壁的頂端,一石柱直垂而下,上粗下細,中間稍彎曲,開頭酷似象鼻。還有“神色翹首”、“水上玉梳”以及“天女散花”、“杏樹夜月”、“石灘蘆雪”、蓮花石等,無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在二十四岩的盡頭為水岩,臨溪有個大岩洞,洞內可以容數百人,洞壁上鐫刻著“玉壁淩空”、“鶴歸留影”等古代遊人的題刻。洞前碧水澄清,洞頂縣空伸出江面,給人以搖搖欲墜 之感。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貴溪上清鎮東端。該宮始建於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名曰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篆壇。
    
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改名為零點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觀。正和三年(1118年),名為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這裡是歷代張天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唐代開始修建殿宇,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茸擴建,形成規模巨大的上清宮。
     
有福地門、九曲巷、下馬亭、午朝門、鐘樓、龍虎仙峰、玉門殿、東隱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東側,是龍虎山上清宮的一座著名道院,創建於南宋寧宗年間(1195-1224年)。元代初期,因該院道士張留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禮遇,東隱院亦聲名大振。
    
現東隱院為明代建築,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四間,後廳三間,左右房各一間。院?外設有“善惡分界”和“神樹將軍”等古跡。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上清鎮西北部,原名雲錦山,因為山上有一石壁,高達百丈,寬約一華里,形似五彩的雲錦,故名。
  
相傳東漢永元初(89年),祖天師張道陵來雲錦山煉丹,丹成而龍虎見,因而改稱龍虎山,龍虎山左、右、後三面懸崖峭立,前方有一小山相連,挺拔突兀,蔚為壯觀。
   
原有龍虎觀坐落在山岩中,坐東向古西,曰“飛一觀”,為道教正一派重要的宮觀,今僅剩殘垣。山岩中間有一開闊地,為“正一觀”舊址。
    
卓越中曾發掘出“龍虎天關”石碑,現存貴溪縣博物館,從卓越後面登攀而上,有祖天師結廬煉丹的水簾洞煉丹岩。它前臨洞澗,峭石壁立,丹灶遺址尚存。龍虎山東面不遠處一峰突起,形如駝駱,故名駱駝峰,峰下瀘溪河蜿蜒而過。

   

懸棺遺址
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岩一帶。仙水岩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岩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縣崖壁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的岩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
   
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羅棋佈,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以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而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跡。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雲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
    
考古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穀子岩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幾種類型。其中如79十二號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為倣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
   
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幹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棺葬的起源。這進而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科學者矚目。
     
離水面高達幾十米的懸棺在古代是如何安放進去的?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一時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現在,您在仙水岩就可以欣賞到按其中一說而舉行原模似懸棺安放表演。

   

嗣漢天師府
嗣漢天師府位於貴溪上清鎮,臨清溪,為歷代張天師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
      
唐代天寶七年(748年),封張道陵第十五代孫為天師。並賜田敕免租稅。從此,教門興旺,前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三十六座道院,稱
真仙觀
   
宋崇寧四年(1105年),遷移上清長慶坊,即今天的上清西頭。坊東為元碑亭,有碑石二,其一為敕賜玄教宗傳之碑,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撰,藝術家趙孟書,為書法珍品。
     
天師府經各朝維修、重建,房舍達五百餘間,佔地達五萬多平方米。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成法宗坊等部分組成。
    
天師住房和養生殿,面積900餘平方米,內分大門、儀門、大庭院、三省堂等。層層迭迭,曲徑回廊,甬道貫通,樓房殿閣,形似皇宮,龍柱金壁,雕梁畫棟。院內古木參天,周圍豫章成林,陰翳蔽日 ,環境清幽,風景優美。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天師府曾為兵火所焚,現存的大門、二門、三門、私第、萬法宗坑等多為現代重建,僅有少量為明代建築。府中神道合居,不僅居住著天師及其家人,還供奉三清,四聖、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將神像。
     
天師府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府第規格,又結合了封建衙署的功能需要,在佈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的鮮明特徵。府內藏有金匾、銅鏡、銅鐘、及天師玉印,三五斬邪雌雄劍等文物珍品。
   
張天師名號已承63代,是我國一姓嗣教受皇帝賜封時間最長的道派,因此流傳
北有孔夫子 ,南有張天師”之說,每年10月3日至9日,龍虎山道教文化節就在這舉行,屆時,海內外道教信徒集天師府,參加道教法會表演,此時也是瀏覽龍虎山的最佳時節,遊客們將飽覽道教之盛況。

  

贛西風景點:洪陽洞
洪陽洞位於袁嶺第七峰的山腰,因晉代大醫學家、道教祖師之一葛洪以及婁陽在此修道煉丹,為民治病,故名“洪陽洞”。又因明代大學士嚴嵩時代曾在洞中勤學,又稱“嚴嵩洞”。
  
洞口呈弧形,高、寬各20米,洞長達4公里。洞風石筍、石鐘乳、石幔、石柱、石花、石塔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鐘乳石表面光滑亮麗,造型奇特,有的像鐵樹開花,有的像孔雀開屏 ,有的像倒挂金鐘,有的像雄獅漫步,有的像千手觀音,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置身其中,倣若進入了一座雕塑園,形似人工,實為自然,讓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洞身蜿蜓曲折,忽而像市井小蒼曲折幽深僅容一人行走,忽而如穹形大廳,豁然開朗,可納千人集會。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宛若地下迷宮一般。洞內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四季皆宜遊玩。
      
此外,古香古色的孔廟,建築別具一格的魁星閣,以及山青水秀、風景迷人的抱石公園,都值得神遊一番。離新餘市不遠的宜春市,有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這裡山綠水碧,古木參天,流泉飛瀑,暗藏其間,身入此境,勻似遊仙,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有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讀書之所“狀元洲”、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講學處“昌黎書院”、唐代名相李德裕讀書處“化成岩古寺”、清慈禧太后題字的“宜春臺”以及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袁州譙樓”等,都是值得一遊的名勝古跡。

      

武功山
武功山位於萍鄉市東南邊緣,羅霄山脈北段,綿亙起伏120公里,為萍鄉、宜春、蓮花、安福四地天然屏障,上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是華東地區第一高峰。
      
武功山奇峰羅列。瑰崎壯麗;怪石林立,形態詭異處處深壑幽谷,美妙絕倫;峰峰懸崖峭壁,涌泉飛瀑。站立遠眺,村莊、田野盡收眼底,大有“萬進而雲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早在宋代,武功山就小有名氣。
       
宋代詩人鄭強曾登臨武功山,並賦詩一首《登武功山》:“綠色青黛梁群山,院鎖屋戀迭嶂間,金頂插天雲漠漠,飛瀑瀉地不潺潺。拔地淩穹吊馬樁,巍然在望葛仙壇。燈熒星點清霄靜。爐煙燎繞白雲還。俯瞰日山齊到眼,江南盡境屬吳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餘幸得一躋攀。”1638年,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冬遊武功山。為山中奇景所陶醉,寫下了《遊武功山》:“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武功山遊記當然地成為《徐霞客遊記》中的一部分,因而名聲鵲起,成了文人雅士,僧侶道人遊覽憑吊的勝地。
      
武功山也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多少珍禽異獸,奇花寶樹生長在這裡。如黃腹角雉、華南虎、短尾猴、水鹿、白鷴、娃娃魚等就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珍稀植物有台灣松、雲錦杜鵑、猴 頭杜鵑、粗榧、水椏木、獨花蘭等。被譽為“植物三元老”的銀杏樹連片成林,最大的一株高達24.5米,樹圍12.1米,直樹徑3.63米,年逾千載,相傳乾隆帝曾名這曰
山中樹王
       
武功山的松品種繁多,古老巷勁,濃綠幽美,盤根錯節,形態奇特,十進而台灣松更給人以浩瀚無邊之感。武功山主要景觀有:龍王潭、盡心橋、仙池、風火洞、三包鹽、吊馬栓、雞冠岩、千丈崖、萬松岩、潭口瀑、三疊泉、鳥龍潭、迎賓松等。

      

孽龍洞
孽龍洞位於萍鄉城北15公里處的楊歧山下,是一個形成於一點八億年前的天然溶洞。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想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後被許真君制服於楊歧山下這個山洞?,故名孽龍洞。
   
洞長4公里,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水隨洞轉,洞因水活。洞內廳廊相連,最大洞廳高達30米,可容納上千人。石筍、石花、石幔玲瓏剔透,千姿百態,形成一座蔚為壯觀的天然雕塑藝術長廊。洞內主要景觀有:千人廳、龍牙穴、擎天柱、知丘田、仙女池、雨打芭蕉、峽谷、鴛鴦池、童子拜觀音、洞天飛瀑等。

    

江口風景區

江口風景區位於袁河上遊,是1958年修建的一個水庫,湖中島嶼眾多,有江西千島湖之稱,景區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四面有青山環抱秀水泱泱。風景區共有三部分,下游三萬畝庫灣,港叉蜿蜓曲折,島嶼星羅棋佈;中游有3公里長的高山峽谷,兩岸對峙倚霄漢,昂首只見 一線天”,是其真實寫照,故有“小三峽”之稱。
     
上游水面達三萬多畝,煙波浩涉一望無際,漁帆點點,遠處山峰或隱或顯,好一派湖光山色美景。人到這裡,如同置身於山水畫面之中,真有“舟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之感。南岸巍巍鍾山、蔥蔥鈴崗山,如翡翠屏風橫空,北岸袁嶺七峰狀若遊龍,從高聳入雲的仰山俯衝而來,氣勢磅薄,銳不可擋。

    

吳城商代遺址

吳城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西南四十四公里的山前吳城村,肖江上遊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發現的較大規模的商代文化遺址,考古界稱之為“吳城文化”。
    
遺址中心在吳城村土城內。1973年修水庫時,被民工發現。後經6次發掘,面積達61.3萬平方米,清理出房基二座,灰坑和窯地55個,墓葬16座,陶窯2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銅器牙雕等900餘件。
    
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為探討江西地區商周青鉛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樟樹市博物館陳列有部分實物和資料,供遊人參觀。

    

樟樹市博物館

樟樹市博物館位於市區鹿江南路,佔地4800米,建築面積2340平方米。該館以調查、保護、研究、陳列、宣傳古代歷史文物為主,一九六零年建成。館標為郭沫若親筆書寫。1981年增建一幢陳列大樓。
    
樟樹境內的吳城、築衛城、樊城堆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的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文物陳列在這裡,其中不乏稀世珍品。館內還有歷史文物和藥史,酒鹽史陳列展覽,是江西成立最早、藏品最豐富的縣能博物館之一。

      

道教聖地閣皂山

道教聖地閣皂山位於樟樹市東南20公里處的東岸,綿亙200餘?,因其形如閣,色如皂而得名,相傳道學家葛玄曾在此修真司道,後雲遊四海,最終仍回到閣皂山。
     
葛玄曾在駱駝峰峰之側修建臥雲庵,築壇產灶,煉丹八載,終於煉成“九轉金丹”。他服丹“飛升”後,被道教尊為“太極仙翁”。葛玄的“仙跡”使得閣皂山成為一名勝,道學家雲集於此。北宋楊中《閣皂山景德觀記》雲:學道之士五百人。為屋一各五百間,可見當時之盛況。閣皂山知巒越百,仙道遺跡比比皆是。
      
駱駝峰為葛玄得道藏丹處,太極峰為玉女理鬢處,西坑桂壁峰為張道陵修煉之地,有張天師壇。劍劈石、雙魯門、風門、一天門、丹井等處,無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麗的神話傳說,更顯得神奇無比。淩雲峰峽口的懸崖上,飛跨著一座石拱橋名曰鳴水橋。它建於北宋政和元年(一百一十一年),歷經了800多年的風雨,橋拱至今完好無損。

          

       以下資料為了方便你資料的查詢,我們做了一些調整,例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絕對是屬於在西北地區的,但我們把它歸類在自治區內,希望還適合你的查詢方式。

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華北各省 河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河南省  
華東各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台灣省
華中各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西南各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廣東省 海南省
西北各省 陜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東北三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回首頁


認識中國-中國簡介

旅遊種類介紹

大陸各省市簡介

大陸各地景點介紹

中國五十六民族

中國各民族節慶

推薦旅遊行程

發現死海的奧妙

本網站資料是由探索之旅工作室編輯維護

網路資料版權所有  E-mail:able3@ms32.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