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米爾簡介

回首頁


印度簡介

國風與民情

各大城市與旅遊景點

推薦旅遊行程

旅遊注意事項

 

資料首頁 資料一 資料二 資料三 資料四 資料五 資料六 資料七 資料八 資料九 資料十 資料十一 資料十二

面積:約218,579平方公里(約84,000平方哩,大陸版辭海作19萬平方公里)。

 

地勢:為崑崙大高原之西部,境內高山連綿聳峙,北部為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東北部有亞洲最大的喀喇崑崙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橫列境內,中部屬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部為查謨丘陵。大部分地區多在海拔4,000公尺的高地上,平曠之地方亦高達2,000餘公尺,四圍則為高逾6,000公尺的雪峰,地勢高亢,山川秀麗而有灌溉之利。

 

氣候:地勢高峻,氣候終年涼爽。因喀什米爾和新疆、西藏及印、巴等地有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和其他山脈所分隔,故氣候與風景均殊異,喀什米爾並無新疆之嚴冬與大風沙,亦無西藏與印、巴般燥熱,但其境內之山峰雖盛夏亦多積雪不消。

 

人民:居民多為土厥人,次為雅利安人。雅利安人頗似伊朗與中亞細亞人,皮膚白皙,面目清秀。由於其地為古代中國、中亞細亞與印度半島之交通要道,因之,頗多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及阿富汗人移居喀什米爾。而喀什米爾人亦多遷居印、巴等地,如印度故總理尼赫魯的祖先原是喀什米爾的婆羅門,18世紀初始遷居印度。

 

喀什米爾土著和一般印度稍有不同,他們的皮膚較白,有些和南歐人不相上下;頭髮是黑的多,黑棕色和金棕色的也有;眼珠也是棕色的最普遍,灰色的也不少,藍色的也有,他們和伊朗人大概同源,語言相近。

 

語言:以尚無文字之喀什米爾語為主,目前以烏爾都文為官方語言,一般人民亦能講,由於過去受英國統治,近年則觀光客來往不斷,英語十分普遍。

 

宗教:人口約570萬。內77%信伊斯蘭教,20%信印度教,其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目前,印度境內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信奉伊斯蘭教為主的區域,祇剩喀什米爾一地。伊斯蘭教徒多集居於傑魯木河谷區、首府斯利那加周圍和西北地區一帶,他們大部分來自巴基斯坦,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蒙古和新疆,以及阿富汗和伊朗。印度教徒多集居於希拉布河岸和查謨周圍。佛教徒多分佈於東部拉達克山區一帶,風俗習慣與西藏相似。

 

民俗:喀什米爾絕大部份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的衣著與印度不同,男人一年四季愛戴橢圓形帽子,褲子又窄又小,有點像馬褲。婦女穿長褲,上著寬大的長袖上衣,頭上包著色澤鮮豔的頭巾,衣服款式一律,僅顏色不同而已。但屬於某些回教教派的婦女,則一律披黑衣、蒙頭蒙面。喀什米爾人一般都友善可親,且居民勤勞,婦女健壯,在水上能如男人般划船操舵。但奇怪的是,喀什米爾出色的縫紉刺繡都是男人的手藝。一般農民不論男女都愛赤足,鄉野間常見農家少女,頭頂 包,裡面包著農作物,光著腳板趕路,有的還笑嘻嘻的。小孩子雖蓬頭垢面的多,但不掩其山川靈秀所鍾的俊美,而且笑臉迎人,天真可愛!

 

喀什米爾人在信仰、容貌、服飾和生活文化方面十分類似中亞民族,然而繪畫、工藝、雙線刺繡和地毯,卻又不像中亞那樣繁複俗麗,喀什米爾人在胡桃木上雕刻的花葉圖案,或是地毯上編織的蒙兀兒玫瑰畫,宗教色彩不甚濃厚,反倒是大自然的各種圖案,才是創作上的主題。這種特殊的藝術氣質,正是受到蒙兀兒文化的薰陶所致。

 

去過喀什米爾的人,大多會訝於當地婦女們穿戴著份量頗重的飾物,而各種五顏六色的裝飾,正好顯現出喀什米爾地區生活的多樣與豐富豔麗的色彩。

 

喀什米爾是東西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中國絲路南端的終點站。這個區域原來地瘠民貧,當地的居民自然將生活條件降到最基本生存的韌力和宗教信仰的虔誠,所以在這片如詩如畫的錦繡大地上,養成了樂天知命的個性。

 

在這兒,藏族、回訖以及雅利安人的後裔,和平的生活在一片妙曼的山河大地裡。由於幾世紀以來,那兒道阻且長,終年積雪的喜馬拉雅山區,一直保存著它樸質的特色,是西方文明干擾最少的地方。他們的生活習性和服飾表現得自在多樣,和中國大陸新疆相似。也由於喇嘛教和印度教的神秘色彩,仍保持著十分原始的民族風味。

 

交通:喀什米爾境內尚無鐵路,過去運輸均賴獸力與人力,人民往返各地則多徒步。近年為了發展觀光,吸引遊客,交通上頗有改善。德里有國內定期班機直達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航程一小時半,迅速便捷。從德里由陸路去喀什米爾,則有火車和長途巴士可利用。在陸地旅行,可以飽覽印度北部的農村景緻,還能盡情欣賞壯麗的高原風光。

 

自新德里搭火車向西北駛行,約大半天時間到達鐵路終點站PATHANKOT(伯考頓),在這座緊臨巴基斯坦和喀什米爾的市鎮住一晚,次日清晨坐上五顏六色的長途巴士,直向那被譽為「亞洲瑞士」的喀什米爾奔去。從伯考頓到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間的公路全程430公里(276哩),儘是山路,一邊是陡峭山壁,另一邊卻是萬丈深淵。公路彎曲地盤繞在叢山峻嶺間,坐在汽車裡,有時看到波浪起伏的雪山,有時看到一朵朵的白雲,有時汽車爬上山頂,有時汽車鑽進濛茫幽邃的霧海中。這真是一段緊張刺激而有趣的旅程。

 

這段山路的最高處是標高9,000呎的勃尼哈爾峰,從峰頂向東北眺望,但見白雪覆蓋的高山連綿千里。後來在回新德里的航路上,從空中眺望雪山,更是令人讚賞不已!那眼下巨蟒似的雪山就是喀喇崑崙山脈,山的北面便是新疆和西藏。汽車穿過勃尼哈爾峰的隧道,開始沿著盤旋的山路向下滑行,不久即可到達斯利那加。

 

至於斯利那加市區的交通,當地有三輪式的摩托黃包車和計程車,可以跳錶計費,也可以喊價計費。此外,還可以租用小船或者由自已來划行,悠悠然地觀賞當地美妙的湖光山色。

 

觀光資源:因喀什米爾對外交通極不方便,令人想像那裡是個偏僻荒涼,四周密密環繞著高逾6,000公尺的叢山峻嶺,舉目所至盡是峻岩疊嶂枯燥乏趣的山區。

 

但事實並非如是,喀什米爾不僅有蔥翠的山巒,境內森林茂密,並多湖泊。印度河自東而西貫流全境,終年碧水常流。且大部分地區氣候十分溫和,四季如春,山明水秀,風和日麗,是喜馬拉雅山區一個絕色的山谷,有「亞洲的瑞士」之稱。

 

三月是喀什米爾旅遊季節的開始,此時百花齊放:紫菫花、三色菫、嬰粟花、水仙花、藍吊鐘花、重瓣水仙,在薰風中搔首弄姿;鳴禽迎春:瑪拉猛禽、青毛山雀、黑羽夜鶯,在空曠中留下婉轉的歌聲。接著,桃花及櫻桃在枝上散滿了粉紅及深紅;梨樹、蘋果及杏花,潔白如雪;盤桃在大自然的彩筆下加添一點兒淡黃。

 

喀什米爾到處種植著一種叫CHINAR(秦納•或釋迦納)的樹,樹身細長,不是龍柏或樅樹那種塔形的細長,而是上下一般細長。葉子也不是針狀,而是一片正常的葉子。據說這種樹是來自波斯、伊朗的居民移植過來的,而且長得比原產地更高大青盛。當秋季在九月來臨時,每株秦納樹的翠葉由綠而黃,再變紫銅色。稻禾在田野間又是一片金黃,在樹葉落地時,秦納及果木已準備迎候初雪的的飄臨。雪花宣布冬天的到來。

 

經濟:喀什米爾平均高度逾6,000公尺,經濟農牧並主。農產以稻米、麥和玉米為主,豆類為次。

 

因山地廣大、畜牧發達,以養羊為主,尤以西北部山區為最。其特產山羊毛織物稱曰「喀什米爾」為最著名。其山羊亦名「喀什米爾」。當你躑躅原野,徜徉於旖旎的高山綠水間時,觸目皆是羊群牛隊,偶爾還聽到那些雅利安牧童們悠遊自在的吹起悠揚的簫笛,唱著悅耳的牧歌。

 

喀什米爾的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傑魯木河谷和查謨河谷則到處都是果園,盛產質優味美的多種水果。喀什米爾出產一種胡桃,硬的殼,柔軟的核仁,非常可口。

 

喀什米爾的手工藝以精緻著稱。刺繡的手巾、毯子、披肩、絲綢等織物;胡桃木雕刻的漆盤、煙盒、茶几及各種傢俱、石器、銀器、珠寶、硬紙膠合用具、果核雕刻品等,除行銷外地外,都為遊客所爭購。

 

礦產:喀什米爾礦產豐富,有煤、石油、鐵、鎳及黃金等,但絕少開採。這一地區的工礦業實有待於政治上的安定。

 

喀什米爾本來曾是印度最富有的邦(省份)之一,首邑斯利那加到處是舒適的二層樓磚房,陡峭的屋頂建築好像瑞士阿爾卑斯山的農莊。已往的觀光業相當興盛,每週有超過90班次的飛機降落,1988年有超過72萬人的遊客。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峰景觀,加上蒼翠繁茂的山谷,蒙著一層迷霧的達爾湖畔,排列著出名的維多利雅式手雕西洋杉所造的精緻船屋,常令人心嚮往之;還有堅固細緻的毛料,古老的蒙古園藝,構成喀什米爾樂觀的經濟環境。

 

印度人常說:「到喀什米爾去的時候腰纏十萬貫,回來時兩手空空,祇有喀什米爾的『天方夜潭』才是真正令人難忘之物」。17世紀蒙兀兒帝國大汗傑亨基(JAHANGIR)極口稱讚喀什米爾,曾說:「如果人間有天堂,那必定是在喀什米爾」。印度稱它是印度的「后冠」,巴基斯坦則稱為巴國的「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印、巴爭執之地。

資料首頁 資料一 資料二 資料三 資料四 資料五 資料六 資料七 資料八 資料九 資料十 資料十一 資料十二

回首頁


印度簡介

國風與民情

各大城市與旅遊景點

推薦旅遊行程

旅遊注意事項

本網站資料由探索之旅工作室編輯與維護

網頁資料版權所有    E-mail:able3@ms32.hinet.net